文章解析

jiā
ào
·
·
xié
yuè

朝代:宋作者:黄裳浏览量:3
sòng
qīng
guī
hòu
dōng
nán
lóu
shàng
rén
shēng
qiāo
lěng
luò
yóu
lín
xián
shàng
diào
huān
shǎo
kōng
jiāng
wàn
gǎn
shōu
cán
zhào
chuāng
wài
jiàn
guāng
chū
chū
qiào
xié
kuī
mèng
duàn
rén
nián
shào
wèi
dào
gài
guān
xīn
wèi
liǎo
chén
rǎo
shuāng
móu
jìng
sāng
xiǎo

译文

清歌妙曲已经远去,东南楼上一片寂静,悄无人声。在这冷落的氛围中,抚弄琴弦,心中欢愉甚少。只能在残阳余晖中,收拾起万千感慨。窗外,月光似剑光刚刚出鞘,斜斜地窥视着梦中惊醒的年轻人。只要生命不止,心中的志向就不会磨灭。尘世的忧虑纷扰不断,眼睁睁迎来了破晓的曙光。

逐句剖析

"已送清歌归去后":清歌妙曲已经远去,

"东南楼上人声悄":东南楼上一片寂静,悄无人声。

"冷落尤临弦上调":在这冷落的氛围中,抚弄琴弦,

"欢意少":心中欢愉甚少。

"空将万感收残照":只能在残阳余晖中,收拾起万千感慨。

"窗外剑光初出鞘":窗外,月光似剑光刚刚出鞘,

# 剑光初出鞘:犹言寒光初照。剑光:化用“双剑化龙”的典故。

"斜窥梦断人年少":斜斜地窥视着梦中惊醒的年轻人。

# 梦断人年少:犹言不再年少。

"未到盖棺心未了":只要生命不止,心中的志向就不会磨灭。

# 盖棺:盖棺事定。

"尘虑扰":尘世的忧虑纷扰不断,

"双眸竟入扶桑晓":眼睁睁迎来了破晓的曙光。

# 扶桑: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故为日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家傲・斜月》是北宋黄裳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主题围绕着孤寂、忧思以及对理想的执着。上片写宴饮结束后,东南楼上的寂静与词人的冷落之感,以清歌归去、人声悄寂等景象,烘托出欢意稀少的氛围,词人将万千感慨寄托于残照之中。下片由景及人,窗外月光如剑光出鞘,斜照着梦中惊醒的年少之人,表达出即便未到人生尽头,内心的志向未酬,尘世的忧虑困扰着自己,直至破晓仍难以入眠。运用借景抒情,以宴后寂静之景、窗外斜月之景抒发孤寂忧思;象征,“剑光”象征着内心的志向与锋芒。该词是黄裳清丽词风的代表作,词中情感描写细腻,意象运用精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黄裳(1044~1130),宋代文学家。字冕仲,一作勉仲,一云字道夫,号演山,延平(今属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登进士,累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黄裳工诗能文,作品多以儒学为宗,部分作品如《贻李道士》《会仙楼》等,亦有飘然物外之气。其诗骨力劲健,兼众体而有之。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著有《演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抒情言志的作品。描绘了宴饮后东南楼的寂静、词人的冷落之感,以及窗外斜月映照下梦中惊醒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尘世忧虑以及对理想未酬的执着。这是一首写孤寂忧思与理想追求题材的词,借宴后之景、斜月之象写出了词人复杂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上片“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开篇点明时间是在清歌散去之后,地点是东南楼,“人声悄”营造出一种寂静、冷清的氛围,为后文词人的情感抒发做铺垫。“冷落尤临弦上调。欢意少。”进一步写出词人在这寂静氛围中的感受,即使弹奏琴弦,也难掩内心的冷落,欢意寥寥无几。“空将万感收残照。”则将词人内心的万千感慨寄托于残照之中,夕阳的余晖仿佛也承载着词人的落寞与无奈,以景结情,韵味悠长。下片“窗外剑光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窗外的月光如剑光初出鞘,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清冷与锐利,同时“斜窥”赋予月光以人的视角,仿佛在窥视着梦中惊醒的年少之人,暗示着词人内心的敏感与思绪的纷扰。“未到盖棺心未了。”直接表明词人虽历经世事,但内心的志向并未磨灭,即便人生未到尽头,仍对理想有着执着的追求。“尘虑扰。双眸竟入扶桑晓。”写出尘世的忧虑困扰着词人,使他难以入眠,直至看到东方破晓,“双眸竟入扶桑晓”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因忧虑而彻夜未眠的状态,将内心的愁苦推向高潮。

3. 作品点评

该词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以时间为线索,细腻展现作者心境的流转。从白日里的欢宴,到傍晚宴散人去楼空,再到整夜的辗转未眠,直至旭日破晓,在时间的逐步推进中,作者的愁绪如层层涟漪,不断扩散、愈发浓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高观国《菩萨蛮》

下一篇:宋·方回《晚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