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嚭亡吴国":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
# 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西施陷恶名":却反而让西施承担这恶名。
# 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浣纱春水急":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
# 浣:洗涤棉纱。这里指西施洗衣的小溪。
"似有不平声":声声好像在为西施述说身世的不平。
晚唐诗人
崔道融(?~907?),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避唐末动乱,携母亲寓居永嘉,曾为永嘉令,累官右补阙。后又避乱入闽,依闽王王审知,为其上客。其诗作流传不多,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尤工五绝,诗语意精妙。辛文房评其绝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矣”。其中一些作品较有社会意义,如《西施滩》。有《牧竖》一诗流传较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诗歌通过对西施滩的描写,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先指出吴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是宰嚭,而非西施,为西施洗清了恶名。接着以浣纱溪的春水之急,象征着西施的不平之声,暗示了历史的不公。
2. 写作手法
对偶:“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从语言形式上看,结构整齐,对仗工整,运用了对偶手法,使诗句在形式上更具美感,也增强了表现力。拟人:“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中,诗人将春水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的情感,让它仿佛在为西施鸣不平,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起兴:从诗歌整体来看,前两句是对历史的反思,后两句以景起兴。诗人借西施滩的春水之景,引发所咏之情,抒发了对西施的同情和对历史不公的愤慨。议论:前两句“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诗人直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判,指出宰嚭是导致吴国灭亡的罪魁祸首,而西施却蒙受恶名,鲜明地表达了对历史是非的思考与批判。抒情:后两句“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诗人借西施滩春水湍急之景,抒发对西施遭不公对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历史不公的强烈愤慨,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含蓄而有力。退维谷的隐约的样子。
3. 分段赏析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诗人开篇以平淡的笔触,直接道明历史真相。据《史记》记载,越王勾践战败后,通过贿赂吴国太宰伯嚭(即宰嚭),得以求和并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灭掉吴国,所以吴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是宰嚭。但世人却将吴国灭亡的责任归到西施身上,让她背负恶名。“陷”字在此处运用精妙,有力地推翻了“女人祸水”这一错误观点,把被颠倒的史实纠正过来,展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思考。“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在为西施辩白后,诗人笔锋一转,描绘出西施滩春日的景象。春天来临,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江水哗哗、湍急奔流。诗人赋予春水以人的情感,那急促的水流声,仿佛是在为西施所遭受的不白之冤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公平。然而,春水本无人的思想感情,“似有”二字巧妙地表明这是诗人的想象,却又用得自然得体,蕴含着作者对西施深深的同情与对历史不公的深沉慨叹。这两句将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借景抒情,在抒情中又渗透着对历史的评判。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立意新颖,视角独特,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了历史的不公,为西施翻案。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使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也起到了烘托情感的作用,使整首诗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
上一篇:唐·白居易《早兴》
下一篇:唐·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