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俱秋夕":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
"相望共星河":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
# 星河:银河。,共:一作在。
"高梧一叶下":高高梧桐树飘落一片枯叶,
"空斋归思多":独坐在空空的书斋里,思念着故乡亲人。
# 空斋:萧条的居室。
"方用忧人瘼":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
# 人瘼:即民瘼,民生疾苦。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用:因为。
"况自抱微痾":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
# 微痾:小病。
"无将别来近":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
"颜鬓已蹉跎":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
# 蹉跎:虚度年华,指衰老。,颜鬓:容颜,鬓发。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新秋夜寄诸弟》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思乡怀亲与忧国忧民的诗。此诗将一位心系苍生、肩负家国重任的政府官员内心交织的矛盾情感展现得入木三分。诗中笔触,从对诸位弟弟的殷殷牵挂,缓缓延伸至对黎民百姓疾苦的深切忧虑;由温馨的家事叙说,逐步拓展至宏大的国事关怀。整首诗情感沉郁、基调凄惋,读之令人心生悲悯,为之动容。
2. 写作手法
烘托:首联“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以星河意象作大范围烘托,秋夜的苍茫星河既是兄弟相隔的物理空间,又是情感共鸣的精神纽带。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中,“共”字表面写兄弟共享同一片星河,实则暗含“唯星河可共,人事不可聚”的残酷现实。诗人以星河的永恒共在,反衬人世聚散的无常,使“天涯共此时”的诗意瞬间沦为“永夜孤灯”的永恒悲怆。铺垫:首联“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描绘出兄弟分隔两地,共望星河的画面,从空间上横向延展,营造出悠远的氛围。此为后文“空斋归思多”埋下伏笔。因共望星河,引发诗人在空斋之中的归思之情,由景及情,为后文抒发自己对诸弟的思念、自身的病痛与忧民之思等复杂情感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首联点明时令为新秋,然而字里行间却已悄然渗透出对诸弟的深切思念。“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这“俱秋夕”的“俱”字,由两地着笔,将诗人与诸弟分隔两地、相思却无法相见的苦楚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秋风萧瑟的夜晚,更添了几分悲凉之感。而“共星河”的“共”字,却反衬出除却这浩瀚星河,再无其他可共之物。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往昔在京城的时光,那时一家人欢聚一堂,同桌用餐、携手同游、文津共渡、诗文同赏,无话不谈,何其欢乐。可如今,只能与诸弟一同仰望这天上的星河,一个“共”字,将诗人的寂寞之情与对往昔的怀念之情衬托得愈发深沉。颔联“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正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大的梧桐树上,秋风轻轻吹过,黄叶飘落,瞬间勾起了诗人无尽的思归之情。“高梧”与“空斋”相对,虽为衙署中的实景,却与诗人内心空寂的情绪相契合。“一叶下”与“归思多”看似是因果对仗,仿佛因“叶下”而引发“归思”,实则是因为诗人“归思多”,才更加留意到节候的变化,由此更凸显出他对诸弟的殷切思念。颈联“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诗人深知,念弟思归终究只是个人小事,从政爱民才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作为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吏,他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于是,他笔锋一转,写道“方用忧民瘼,况自抱微痾”,表明自己即便身有微恙,也依然心系百姓疾苦。尾联为全诗内容的转折做了铺垫。“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这两句诗言下之意是,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从政爱民,切不可因为思念诸弟而虚度光阴。诗人劝勉自己不要因思念诸弟而容颜老去,恰恰说明了他对诸弟的思念之情难以割舍、难以忘怀。
4. 作品点评
此诗遣词用语质朴浅近,然情感却深沉真挚,动人心弦。诗人独具匠心,巧妙地将个人生活之细琐事务,置于国家政务之宏大叙事之下,尽显一位清廉正直官吏所应有的高尚思想品格与责任担当。尽管此诗遵循古体诗之格律,但其中部分诗句却兼具清新秀丽之姿与工整对仗之妙。尤为可贵的是,诗人在抒发深情厚意之时,并未沉溺于一己之私情,而是展现出一种更为广博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
# 诗以五律格调写古体,对仗清丽自然,不讲声韵格律,披露胸襟,抒发忧伤,朴实诚恳,淡雅澄静。
不详钱文辉
上一篇:唐·司马扎《宫怨》
下一篇:唐·孙逖《宿云门寺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