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夕采桑多苦辛":从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
# 晓夕:早晚。
"好花时节不闲身":百花盛开季节养蚕忙煞人。
# 不闲身:没空闲时间。,好花时节:指百花盛开的时节,此时正是采桑大忙的时候,因此说农家妇女“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
# 繁华事:指赏花之类的事。,解:了解,懂得。
"冻杀黄金屋里人":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姐们。
# 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一说指有权有势的人。黄金屋,语出《武帝故事》:汉代陈婴的曾孙女名叫阿娇,其母为汉武帝姑姑馆陶长公主。武帝幼时,长公主将其抱置膝上,问道:“儿欲得妇否?”又指阿娇问道:“好否?”武帝笑着回答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后武帝继位,立阿娇为皇后。后人遂以“黄金屋”指代富贵人家女子的居处。,杀:死,用在动词后边,表示程度。一作煞。
唐代诗人
来鹄(?~883?),唐代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家境贫寒,才情出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潜心诗文。师法韩柳文章,大中、咸通年间颇负才名,却屡举进士不第。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他西奔荆、襄避难,中和年间南归,客死于扬州。来鹄怀才不遇,辗转漂泊,故其诗多写羁旅之思、落魄之感,亦有关注民生疾苦之作。诗作风格清丽、情感深沉。代表作品有《寒食山馆书情》《子规》《梅花》等。《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社会批判诗。介绍了蚕妇整日采桑养蚕的艰辛劳作,体现了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矛盾。通过假设性推论,营造出劳动成果与生存权利倒置的尖锐对立,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者的深切同情与对剥削制度的愤慨。
2. 分段赏析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两句以白描手法直述蚕妇劳作的艰辛。前句“晓夕”二字直述采桑叶时问之长,凸显其劳动的艰苦,表现了采桑人的倦容,“多苦辛”三字又表现了作者同情蚕妇的思想感情。后句“好花时节”与“不闲身”形成反讽,告诉人们,这些整天采桑叶的蚕妇并不是不爱盛开的百花,而只是在养蚕的大忙季节不得“闲身”而已。暗示自然界的繁花似锦与蚕妇的忙碌形成尖锐对比,既展现其体力透支的疲态,又暗含诗人对劳动成果被剥夺的愤懑。“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两句以假设性推论完成逻辑反转。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所以能在“好花时节”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百花,正是由于这些蚕妇在此时“晓夕采桑”的结果。前句“解爱繁华事”以反诘语气否定蚕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则揭示其被迫放弃享受的无奈;后句“冻杀黄金屋里人”通过极端假设,将贵族阶层的生存与劳动者的付出直接挂钩,如果这些蚕妇此时也去千这些“繁华事”,那么,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以“冻杀”这一夸张性表述,尖锐指出统治阶级寄生本质——其享乐完全建立在对劳动成果的掠夺之上。
3. 作品点评
全诗以冷峻犀利的笔触勾勒世相,奇崛幽深的构思中暗藏机锋,余韵绵长耐人寻味。作品通过对当时社会痼疾的深刻揭示,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愤懑与不平。诗人采用平实而间杂谐趣的表述方式,通过叙事与推想的交织结构,在明暗交错的对照中展现深邃思想内涵,这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本诗的鲜明特色。
上一篇:唐·陈子昂《送客》
下一篇:唐·李商隐《碧城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