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来鹄浏览量:2
niǎo
qiào
bàng
chéng
lán
xiāo
jìn
nián
guāng
zhù
jiān
ruò
shǐ
使
jiàn
xiàn
xiàng
rén
姿
tài
gèng
yīng
xián

译文

鹭鸶细长脖颈单足翘立依傍着清澈水波,在长久伫立思索中消磨尽了时光。倘若见到鱼儿没有羡慕之意,在人们面前的姿态应该会更加闲适。

逐句剖析

"袅丝翘足傍澄澜":鹭鸶细长脖颈单足翘立依傍着清澈水波,

# 澄澜:犹言清波。,丝:指鹭鸶头顶细长白羽。

"消尽年光伫思间":在长久伫立思索中消磨尽了时光。

# 伫思:伫立凝神,写鹭鸶伺鱼之状。

"若使见鱼无羡意":倘若见到鱼儿没有羡慕之意,

"向人姿态更应闲":在人们面前的姿态应该会更加闲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鹭鸶》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以细腻笔触描绘鹭鸶“袅丝翘足傍澄澜”的优雅外在形态,刻画其“消尽年光伫思间”的静谧状态,并以“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的假设,由鹭鸶形象延伸至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借鹭鸶这一形象,委婉表达出人若摆脱世俗欲望牵绊,便能拥有安闲、恬淡生活态度的主题,兼具生动画面感与深刻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来鹄(?~883?),唐代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家境贫寒,才情出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潜心诗文。师法韩柳文章,大中、咸通年间颇负才名,却屡举进士不第。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他西奔荆、襄避难,中和年间南归,客死于扬州。来鹄怀才不遇,辗转漂泊,故其诗多写羁旅之思、落魄之感,亦有关注民生疾苦之作。诗作风格清丽、情感深沉。代表作品有《寒食山馆书情》《子规》《梅花》等。《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鹭鸶轻盈优雅的姿态、终日沉思的状态,以及以假设口吻提出其若超然物外会更加闲适的形象,表达了人也应如鹭鸶般拥有安闲、恬淡生活态度的主题。

2. 分段赏析

“袅丝翘足傍澄澜”一句,描绘出鹭鸶的外在形态。“袅丝”细腻刻画鹭鸶细长脖颈如丝线般轻盈柔美,“翘足”生动展现其单足而立的独特姿态,“傍澄澜”则点明鹭鸶所处的环境是清澈平静的水边。这一句通过对鹭鸶形态与所处环境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鹭鸶优雅伫立在水边的画面,使鹭鸶的形象跃然纸上。“消尽年光伫思间”,此句进一步描述鹭鸶的状态。“消尽年光”表示鹭鸶仿佛将时光都消磨在了长久的伫立与思索之中,“伫思间”强调其沉浸在自我思绪里的模样。诗人通过这一描写,赋予鹭鸶一种深沉、静谧且仿佛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气质,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岁月静好的氛围,从侧面烘托出鹭鸶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若使见鱼无羡意”,以假设的语气展开。“若使”明确表明这是一种设想的情况,“见鱼无羡意”指出如果鹭鸶面对水中的鱼,没有心生羡慕、想要捕食的欲望。此句为下一句做铺垫,通过对鹭鸶心理状态的假设,引发读者对鹭鸶内心世界的思考,也暗含了诗人对世俗欲望的一种审视。“向人姿态更应闲”,承接上句假设。意思是倘若鹭鸶没有对鱼的羡慕之意,那么它在人们眼中呈现出的姿态将会更加闲适悠然。诗人在这里将鹭鸶的姿态与人的观察视角相结合,借鹭鸶的形象,委婉地表达出一种观点:当人们摆脱世俗欲望的牵绊时,便能拥有更加自在、安闲的生活态度,从而使诗歌从单纯描写鹭鸶,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秋雨》

下一篇:唐·胡曾《咏史诗·成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