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年京国甚羁囚":长久在京城里真是如同被囚禁的囚徒,
"丘壑归来始自由":回到山林之后才真正获得自由。
"流水有声如共语":溪水流动发出声响好像在和我一起交谈,
"闲云无迹可同游":悠闲的云没有踪迹无法和它一同遨游。
"猿依松影看丹灶":猿猴依靠着松树的影子观看炼丹的炉灶,
"鹤与芦花入钓舟":仙鹤和芦花一起飞入钓鱼的小船。
"如此栖迟良不恶":像这样停留居住实在是非常好的,
"红尘何事辱鸣驺":世俗的纷扰为何要来屈辱我呢。
北宋道士
张继先(1092~1127?),北宋道士,道教正一道第三十代天师。字嘉闻,一字道正,号翛然子。徽宗多次召见问道,赐号“虚静先生”,卒后,元武宗追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其精通道理、符法、炼养,提出以“心”为万法之宗,论述心神、元炁与符法的关系等,对道教正一派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著有《明真破妄章颂》《虚静真君语录》。
1. 分段赏析
首联“长年京国甚羁囚,丘壑归来始自由”用对比手法,将长期困于京城的束缚感(“羁囚”)与归山后的自由(“始自由”)直接对照,开篇点明归山的缘由,逃离世俗束缚,追求身心舒展。颔联“流水有声如共语,闲云无迹可同游”转向山林景物描写。“流水有声”似与人交谈,赋予流水人的灵性;“闲云无迹”则突出云的自在轻盈。二者一动一静,勾勒出山林鲜活又恬淡的画面,暗含与自然为伴的惬意。颈联“猿依松影看丹灶,鹤与芦花入钓舟”进一步铺陈山居细节。猿猴依着松影“看丹灶”,鹤鸟伴着芦花“入钓舟”,猿、鹤的灵动与松、芦的静谧交织,丹灶、钓舟的烟火气与山林的自然气融合,画面温馨和谐,凸显隐逸生活的闲适。尾联“如此栖迟良不恶,红尘何事辱鸣驺”收束全诗,直抒胸臆。“良不恶”以口语化的肯定,强调归山生活的美好;“红尘”代指世俗纷扰,“鸣驺”(官员车马)的反问,暗含对世俗打扰的不屑。
上一篇:宋·释善珍《新岁》
下一篇:宋·谢逸《谒金门·帘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