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道并不遥远,
"在身中":它就在我们自身之中,
"物则皆空性不空":世间万物皆是空幻,唯有本性不会消亡。
"性若不空和气住":如果本性长存,和谐之气便能留存体内,
"气归元海寿无穷":让气息回归本源之处,人就可获得无穷的寿命。
"欲得身中神不出":想要让体内的精神不外泄,
"莫向灵台留一物":就不要在心灵中留存任何杂念。
"物在身中神不清":如果让世俗之物和杂念充斥在心中,人的精神就会不清明,
"耗散精神损筋骨":还会消耗散失精神,损伤筋骨。
"神驭气":精神驾驭气息,
"气留形":“气”就能够留驻在身体之中,
"不须杂术自长生":如此一来,无需借助繁杂的方术,自然能够获得长生。
"术则易知道难悟":各种修行的方术、方法容易知晓,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难以领悟,
"既然悟得不专行":即便领悟了,又往往不能专心致志地践行。
"所以千人万人学":因此,虽然有成千上万人学习修道之法,
"毕竟终无一二成":可最终能真正有所成就的,不过寥寥数人。
"神若出":一旦精神外散,
"便收来":就要及时将它收回,
"神返身中气自回":当精神返回身体,气息也会随之回归。
"如此朝朝还暮暮":像这样日复一日、从早到晚地坚持修行,
"自然赤子产真胎":自然能够在体内孕育出纯真的胎息,达到修行的高深境界。
北宋道士
张继先(1092~1127?),北宋道士,道教正一道第三十代天师。字嘉闻,一字道正,号翛然子。徽宗多次召见问道,赐号“虚静先生”,卒后,元武宗追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其精通道理、符法、炼养,提出以“心”为万法之宗,论述心神、元炁与符法的关系等,对道教正一派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著有《明真破妄章颂》《虚静真君语录》。
1. 分段赏析
“道不远,在身中,物则皆空性不空”:开篇点明主旨,指出“道”并非遥不可及,就存在于人的自身之中。同时表明外在物质虚幻皆空,而人的本性不会消逝,为后文阐述修道理念奠定基础,强调向内探寻“道”的重要性。“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承接上文,阐述若能保持本性不泯,人体内的“和气”便能留存,进而使气回归本源,如此便能实现长寿。这两句进一步说明守住本性与养气、长寿之间的关联,点明修道的益处。“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提出具体的修行方法,若想让体内的“神”不涣散外泄,就不要在心灵(灵台)中留存任何世俗杂念。将“神”与心灵状态相联系,强调排除杂念对修身养性的关键作用。“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损筋骨”:解释为何不能在心中留物,因为世俗之物和杂念会扰乱心神,导致精神耗散,进而损害筋骨。从反面说明杂念对身体和精神的危害,强化前文修行方法的合理性。“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阐述“神”“气”“形”三者的关系,认为以“神”驾驭“气”,“气”就能滋养身体(形),如此不必依赖繁杂的方术也能实现长生,突出核心修行理念的简洁性与有效性。“术则易知道难悟,既然悟得不专行”:指出修道的现状,各种修行方法容易知晓,但“道”的本质却难以领悟。即便有所领悟,很多人也不能专心践行,揭示修道过程中知易行难的普遍问题。“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基于上文,说明尽管众多人学习修道,但最终成功的人寥寥无几,强调修道需要真正领悟并坚定实践,并非轻易可得。“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再次强调修行的关键操作,当“神”出现涣散外逸时,要及时将其收回,只要“神”返回身体,“气”也会随之回归,进一步细化修行中对“神”的把控方法。“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描述持续坚持上述修行方法的结果,若能日复一日地坚持,最终便能像赤子一样孕育出纯真的“道胎”,实现修道的圆满境界,以形象的表述展现修行的最终目标。
下一篇:宋·吴文英《烛影摇红·元夕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