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何处来":美好的风从哪里吹来,
"天籁出众穷":像是天上的仙乐从四面八方传来。
"披襟怀楚台":敞开衣襟,怀想楚国的章华台,
"声筑思高潮":风声如同筑乐,让人思绪涌起高潮。
"扶摇九万里":风像大鹏凭借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
"自谓一息到":它自己觉得一下子就能到达。
"安知大鹏运":哪里知道大鹏的飞翔,
"不满斥鷃笑":还会遭到小雀的嘲笑。
"终当谢蓬蒿":最终应当告别蓬蒿,
"振翼绝海峤":振动翅膀飞越海边的高山。
元代文学家
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江阴(今属江苏)人。咸淳初年以《春秋》中乡选。宋亡,隐居于江阴城东,授学讲课,故学者称之墙东先生。元仁宗延祐时,再中乡举。朝廷数遣使聘之,其以老疾辞。其文关注时事,所言往往切中时弊。他崇儒重道,融会经传,倡言贯道之文。《元史》本传则赞其为文“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只是传世之文大多平淡无深致,诗亦缺乏含蓄蕴藉之美。著有《墙东类稿》20卷。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好风何处来,天籁出众穷。披襟怀楚台,声筑思高潮”,开篇提问风的来源,接着形容风声如天籁,超凡出众。“披襟怀楚台”描绘出一种因风而引发的开阔心境,仿佛置身楚台,“声筑思高潮”进一步强调风声引发诗人如听筑声般思绪激昂,为下文表达志向做铺垫。中间四句:“扶摇九万里,自谓一息到。安知大鹏运,不满斥鷃笑”,化用典故,以风自比大鹏,展现风扶摇直上九万里,瞬息可达的高远志向。同时通过大鹏与斥鷃的对比,指出目光短浅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的志向,暗示现实中人们对高远志向的误解,深化主题。最后两句:“终当谢蓬蒿,振翼绝海峤”,表达风最终会摆脱蓬蒿的束缚,在大海与山巅之上振翅高飞,象征着诗人追求自由、实现高远志向的坚定决心,收束全诗,升华主题。
上一篇:宋·范成大《新荔枝四绝(其三)》
下一篇:宋·释师观《偈颂七十六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