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征衣":裁剪征人的衣裳。
"寄征衣":再把这征衣寄出去。
"万里征人音信稀":远在万里之外的征人音信稀少。
"朝相思":早晨思念他。
"暮相思":晚上也在思念他。
"滴尽真珠":泪水早已流干,
"如今无泪垂":如今已没有眼泪可垂落。
"闺中幼妇红颜少":深闺中的年轻女子,青春红颜逐渐消逝。
"应是玉关人更老":想必那远在玉门关外的征人应该更加衰老了。
"几时归":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呀。
"几时归":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呢。
"开尽牡丹":牡丹都已全部盛开,
"看看到荼蘼":眼看着荼蘼花也要开放了。
南宋词人
王炎(1138~1218),南宋词人。字晦叔,号双溪,祖籍婺源(今属江西)。乾道进士,历任太学博士、秘书郎,知饶州、湖州时不畏豪强,于民多有惠政。其诗文博雅精深,议论醇正。他作词主张以婉转曲折为善。主要作品赋有《水西风光赋》《竹赋》等,诗有《南斋中秋小酌》《田间闲步》等,词有《蝶恋花·崇阳县圃夜饮》《点绛唇·崇阳野次》等。其一生著述丰富,有词集《双溪诗余》。
1. 分段赏析
上阙,“裁征衣。寄征衣”,开篇直叙其事,描绘了思妇为远方征人裁剪、寄送征衣的场景,这一行为细节,既体现了思妇对征人的关怀,又暗示了征人离家之远、时间之久,同时也将思妇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征衣之中。“万里征人音信稀。朝相思。暮相思”,进一步点明征人远在万里之外,而且音信稀少,思妇从早到晚都在思念着他,“朝”“暮”二字强调了思念的时间之长,“相思”二字直接抒发了思妇内心的痛苦和牵挂。“滴尽真珠,如今无泪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思妇的眼泪比作珍珠,形象地写出了她因思念征人而流泪不止,直至泪尽的状态,深刻地表现出她思念之深沉和痛苦之极致。下阕,“闺中幼妇红颜少。应是玉关人更老”,由思妇自身联想到远在玉门关的征人,闺中的年轻妇人因相思而容颜渐失,想必身处边塞的征人更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日益衰老,这两句体现了思妇对征人的关切和担忧,暗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身心创伤。“几时归。几时归”,连续的追问,直接表达了思妇对征人早日归来的急切期盼,将她内心的渴望推向了高潮。“开尽牡丹,看看到荼蘼”,以景结情,牡丹开尽,荼蘼绽放,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春天即将过去,思妇在等待中度过了漫长的时光,而征人却仍未归来,烘托出她的寂寞、惆怅和对征人归期的渺茫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