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春残黄鸟稀":山谷口处的春色将残,连黄莺的啼鸣都变得稀落了,
# 黄鸟:即黄鹂、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春残:一作“残春”。,谷口:一作“溪上”。
"辛夷花尽杏花飞":辛夷花早已开尽,杏花也纷纷飘落。
# 辛夷:植物名。指辛夷树或它的花。辛夷树属木兰科,落叶乔木,高数丈,木有香气。花初出枝头,苞长半寸,而尖锐俨如笔头因而俗称木笔。及开则似莲花而小如盏,紫苞红焰,作莲及兰花香,亦有白色者,人又呼为玉兰。今多以“辛夷”为木兰的别称。
"始怜幽竹山窗下":山窗下的那丛清幽的翠竹,惹人怜爱,
# 怜:喜爱。
"不改清阴待我归":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 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
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冠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进士,官至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大历十才子”之一,又与郎士元齐名,并称“钱郎”;与郎士元、刘长卿、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钱起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长于饯别应酬,应试时所作《省试湘灵鼓瑟》诗末二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世人传诵。高仲武称其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代表作品有《题玉山村叟屋壁》《归雁》。今存有《钱考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此诗叙写了诗人在暮春之际重返故山草堂的沿途景致与内心触动,抒发了对晚春韶光即将消逝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烘托:“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一个“稀”字写物候渐疏,一个“尽”字绘繁花零落,一个“飞”字摹柳絮飘散,三者层层递进,以衰飒之景烘托暮春空寂,将时光消逝的怅惘凝于无物可寻的凋零之境。反衬:“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诗的前二句通过描绘暮春时节“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的凋零景象,形成冷落寂寥的氛围,以此反衬出幽竹“不改清阴”的坚贞与孤傲,鲜明地突出了幽竹与众不同的品质,强化了诗人对其的赞美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句“谷口春残黄鸟稀”巧妙点题,“谷口”二字含蓄透露了“故山草堂”的地理位置,“春残”二字则精准呼应题目中的“暮春”。后续诗句皆是诗人归乡后的所见所感,行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诗人曾在《题玉山村叟屋壁》中描绘谷口“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阴。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可见此地环境清幽。春临谷口,本应别有一番景致,可此次诗人归来正值春残,眼前呈现的是黄鸟稀少、辛夷花凋零、杏花纷飞的景象。因为木兰花开花早于杏花,所以诗中才说“辛夷花尽杏花飞”。“稀”“尽”“飞”三字,生动勾勒出春光消逝、一片空寂凋零的氛围。就在这冷落寂寥的情境中。诗人惊喜地看到窗前幽竹,它傲然挺立、遒劲清雅,枝叶翠绿葱茏、随风摇曳,仿佛在热情迎接久别归家的主人。于是,诗人有感而发,吟诵出“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字里行间满是对幽竹“不改清阴”的怜爱。“不改清阴”精准凝练地概括了翠竹内在品质与外在形态和谐统一的特点。正如唐求在《庭竹》中所写“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知道雪霜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郑板桥笔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众多诗人都在歌颂竹“不改清阴”的高尚品格。钱起在本诗中,以春鸟、春花的“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人对“不改”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改”的态度也不言而喻。由此可知,诗的前两句并非在赞美春鸟、春花,也未因它们的消逝而惋惜,实则是在感慨它们随春生灭、随波逐流,无法坚守自我的品性。
# 春光欲尽,莺老花残,独山窗幽竹不改清阴,好待主人之归。此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同意。
宋谢枋得《注解选唐诗》
# 吴逸一评:意深讽刺,却又不说出。
明高棅《唐诗正声》
# 风韵含蓄,不落色相,较之“试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深浅自是不同。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此诗本以愧市道之客,而隐然不露,有风人遗音。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周敬曰:贞心难识,“始”字见解更深。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雅人自饶深致,正不必作讽剌观。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以鸟稀、花尽,陪出幽竹之不改清阴,借花竹以寓意耳。若以朱子注《诗》之例,当曰赋而比也。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四句一气相生,题中无一字漏却,而又极洒脱之致,无刻画之痕。(品)清奇。
清朱宝莹《诗式》
下一篇:唐·杜牧《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