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鞭信马行":垂着马鞭,任由马儿随意行走,
# 信马:任马行走血不加约制。
"数里未鸡鸣":走了数里路,还未听到鸡鸣声。
"林下带残梦":在树林下还带着未醒的残梦,
"叶飞时忽惊":树叶飞落时忽然被惊醒。
"霜凝孤鹤迥":寒霜凝结,孤鹤在远方飞翔,
# 迥:远。
"月晓远山横":晓月高悬,远处山峦横亘。
"僮仆休辞险":僮仆不要抱怨路途艰险,
"时平路复平":如今时局太平,道路也变得平坦了。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早行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早行途中苍茫氛围的着力渲染,体现了早行者的悲苦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通过对清晨景色的描写,与早行者的孤独心境形成对比,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细节描写:诗人通过“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早行时的困倦与惊醒,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为我们展现了诗人早行的状态。一开始,诗人垂着马鞭,任由马儿自己往前走,走了好几里路,都还没听到鸡叫呢,这就告诉我们时间很早。接着,“林下带残梦”说明诗人是从睡梦中被叫醒赶路的,出发后脑袋里还满是梦的影子,困意十足,这多能体现他赶路有多早呀。而“叶飞时忽惊”,落叶飘落的动静就把诗人给惊醒了,这不仅承接了上一句,还更加强调了早行。在树林里,只有在这么早、周围很安静的时候,一片落叶掉下来才会让人受惊,这几句真切地描绘出了行旅者早行的情景。中间两句“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是诗人通过描写所处环境来展现早行。寒霜凝结,一只孤鹤在远方飞翔,天边晓月高悬,远处山峦横亘。当时天色还早,天地都被朦胧夜色笼罩着。这样的场景,对于在外赶路的人来说,很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前路遥远,诗人思绪纷乱,各种担忧涌上心头。这里的“孤鹤”,与其说是真的看到了一只鹤,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比作孤鹤,体现出他心绪不宁、心神不定。所以这两句生动地表达出诗人早行时那种特有的悲伤、孤独的心理感受,把早行的冷清氛围和诗人的孤苦情绪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最后两句“僮仆休辞险,时平路复平”,写的是诗人和僮仆的交流。当僮仆抱怨路途又险又长时,诗人却回应说“时平路复平”。可别以为这真的是说路很平坦,在晚唐那个动荡的时期,社会并不太平,诗人这么说,其实是用一种看似轻松的和僮仆对话的方式,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对时局的担忧。杜牧作为晚唐诗人,对当时的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关注,从这首诗里就可见一斑。
上一篇:唐·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下一篇:唐·杜荀鹤《田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