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g

朝代:唐作者:罗邺浏览量:1
huáng
jué
fēng
yān
miǎn
shǐ
使
zhēng
rén
gèng
shù
biān
jǐn
fàng
nóng
sāng
shì
qiǎn
jiào
zhī
yǒu
tài
píng
nián

译文

如何才能彻底平息河湟之地的战火硝烟?让远征的将士不再被迫驻守边疆。全心投入农耕蚕桑,百姓便无后顾之忧,便能教化人民知晓:太平盛世已然到来。

逐句剖析

"河湟何计绝烽烟":如何才能彻底平息河湟之地的战火硝烟?

"免使征人更戍边":让远征的将士不再被迫驻守边疆。

"尽放农桑无一事":全心投入农耕蚕桑,百姓便无后顾之忧,

"遣教知有太平年":便能教化人民知晓:太平盛世已然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河湟》是唐代诗人罗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河湟战事为切入点,抒发了诗人对边疆战乱的忧思及对太平盛世的深切渴望。诗歌前两句直击边疆战事连绵之痛,"何计绝烽烟"的反问,既是对朝廷边防政策的质疑,也暗含对征人无休止戍边的悲悯;后两句以"尽放农桑"描绘理想中的太平图景:百姓专注于农耕,社会秩序安定,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以及对朝廷恢复边疆安宁的政治期待,展现了农耕社会对安定生活的朴素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罗邺(825?~893?),唐代诗人。余杭(今浙江杭州余杭区)人。出身于盐铁小吏之家,累举进士不第。少时随父寓居池州,大中年间寓居长安。罗邺与罗隐、罗虬合称“三罗”,明代有人将其置于“三罗”之首。其擅长七言律诗,多感怀怨愤之作,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辑有《罗邺诗集》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诗歌以晚唐河湟地区的和平愿景为主题,通过"烽烟""征人""农桑"等意象,展现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河湟何计绝烽烟"一句以反问语气开篇,如何才能彻底平息河湟之地的战火硝烟?直指边疆战事绵延不绝的困局。"何计"二字既暗含对战争的厌倦又含期盼,"河湟",既点明地理特征又强化历史背景,河湟地区作为唐蕃交战的焦点,此处"烽烟"既是实指狼烟战火,更隐喻着民族矛盾的深层纠葛。"免使征人更戍边"承接上句,表达出对和平的真切诉求。"免使"二字斩钉截铁,表明诗人对无休止兵役的否定态度。通过"征人"这一典型意象,将抽象的战事具象化为戍卒的生存困境,浓缩了无数戍卒的悲惨命运。唐人戍边常以三年为期,而"更"字点出轮替不止的残酷现实,这种对战争创伤的具象化描写,体现了晚唐诗人对征戍制度的深刻反思。"尽放农桑无一事"展现理想中的太平图景,若能全心投入农耕蚕桑,百姓便无后顾之忧,"尽放"二字力度十足,既指完全停止军事行动,更暗含全面推行农耕的政策导向。农桑作为农耕文明根基,在此既是民生保障的象征,更是对"兵戈"的反向书写。"遣教知有太平年"收束全篇,"遣教"二字兼具教化与传播双重意蕴,既需统治者推行仁政,亦要百姓感知太平。“太平年”呼应首句的“绝烽烟”,强调和平需以民生为基础。此句点明主旨: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迎来真正的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闻虫》

下一篇:唐·崔道融《羯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