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chó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àn
chóng
mián
mián
kuàng
shì
qiū
yīn
tiān
yóu
kǒng
chóu
rén
zàn
shuì
shēng
shēng
jìn
chuáng
qián

译文

本来在这阴雨连绵的秋夜就辗转难眠,暗处的秋虫还在唧唧叫个不停。好像唯恐愁人能睡得安稳,一声声渐渐靠近卧床之前。

逐句剖析

"暗虫唧唧夜绵绵":本来在这阴雨连绵的秋夜就辗转难眠,

# 唧唧:象声词。,暗虫:暗处的虫。

"况是秋阴欲雨天":暗处的秋虫还在唧唧叫个不停。

# 欲:将要。本来。

"犹恐愁人暂得睡":好像唯恐愁人能睡得安稳,

# 犹恐:相似,如同,尚且仍然,还等。犹:相似,如同,尚且仍然,还等。恐:疑虑,恐怕。

"声声移近卧床前":一声声渐渐靠近卧床之前。

# 声声移近卧床前:《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字,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移近:靠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闻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对秋夜虫鸣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闷与烦躁。诗的题材并不新颖,但写法独特,明写闻虫,暗写无眠,赋予秋虫以人的情感,使作品别具情趣。诗的首句“暗虫唧唧夜绵绵”描绘了秋夜中虫鸣的细微声响与长夜的持续,暗示诗人难以入睡。次句“况是秋阴欲雨天”进一步渲染了秋日阴沉、即将下雨的压抑氛围。后两句“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通过虫鸣声的变化,直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闻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时白居易43岁,身在下邽(今陕西渭南)的乡村。白居易在乡村生活中,面对秋夜的虫鸣和阴沉的天气,内心感到难以入睡,进而引发了对孤独和愁闷的感慨。这种情绪通过虫鸣的描写被生动地表达出来。在创作这首诗时,白居易正处于母亲去世后的丁忧期间,心情低落,孤独寂寞。乡村的冷清环境和秋夜的阴沉氛围进一步加剧了他的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闻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暗虫唧唧夜绵绵”,描写虫鸣的细微声响与长夜的持续,暗示诗人难以入睡。“况是秋阴欲雨天”,写秋日的阴沉与即将来临的雨天,进一步渲染环境的压抑氛围。“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通过虫鸣声的变化,直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诗人赋予秋虫以人的感情,仿佛虫鸣故意搅扰诗人的睡眠,使作品别具情趣。:整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对秋夜环境的细腻描绘,逼现出诗人内心的烦躁与愁闷之感。通过描写秋夜虫鸣和阴沉的环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闷与烦躁。诗中明写闻虫,暗写无眠,赋予秋虫以人的情感,使作品富有情趣和感染力。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人用“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将蟋蟀的鸣叫拟人化,仿佛蟋蟀故意靠近床边,搅扰诗人入睡。这种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烦躁。烘托:首句“暗虫唧唧夜绵绵”通过描写虫声和长夜,烘托出一种寂静而漫长的氛围。铺垫:次句“况是秋阴欲雨天”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阴沉和压抑,为诗中的愁情做了铺垫。情景交融:“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诗中将虫鸣、秋阴、欲雨等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愁情相结合,通过描写外在环境来表达内心的苦闷,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细节描写:诗人通过“声声移近卧床前”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蟋蟀的鸣叫仿佛在故意搅扰诗人,使诗人的愁情更加具体化。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诗人开篇描绘了秋夜的氛围:虫声唧唧,长夜漫漫,本就难以入睡,更何况秋阴沉沉,即将下雨。这种环境的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愁闷的基调。后两句:“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写虫鸣声似乎故意靠近床边,仿佛唯恐诗人能暂时入睡。这一描写不仅增强了诗的趣味性,更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愁苦。

4. 作品点评

《闻虫》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秋夜虫鸣的描写,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愁闷与无奈。整首诗情景交融,展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荀鹤《田翁》

下一篇:唐·罗邺《河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