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鹫岭郁岧峣":飞来峰山高陡峻,草木葱茏,
# 岧峣:山高而陡峻的样子。,鹫岭:本是印度灵鹫山,这儿借指灵隐寺前的飞来峰。
"龙宫锁寂寥":寺中殿宇肃穆寥落。
# 龙宫:泛指灵隐寺中的殿宇。
"楼观沧海日":层楼上可远眺壮美日出,
"门对浙江潮":寺门正对着钱塘江潮。
# 浙江潮:杭州的钱塘江又称浙江,故而浙江潮就是指钱塘江潮。
"桂子月中落":中秋时节寺中桂花飘落,
# 桂子:即桂花。
"天香云外飘":佛香冉冉好似飘向天外的云雾。
"扪萝登塔远":攀援藤萝登上远处古塔,
# 登塔远:攀登远处的古塔。,扪萝:攀援藤萝。扪,持、执。
"刳木取泉遥":剖开树木到远处取泉水。
# 取泉遥:到远处去取水。,刳:剖开。
"霜薄花更发":山花迎着薄霜开得更旺,
# 更发:(开得)更加旺盛。
"冰轻叶未凋":叶子没有因为寒冷凋落。
# 凋:凋落。
"夙龄尚遐异":年轻的时候爱好远处奇异美景,
# 异:奇异的美景、胜地。,遐:远。,尚:喜欢。,夙龄:年轻的时候。
"搜对涤烦嚣":可以用来洗涤尘世中的烦恼。
# 烦嚣:尘世间的烦恼和喧嚣。,涤:洗涤。,搜:寻求。
"待入天台路":等到我走入天台山的路,
"看余度石桥":看我漫步踏过其中的梄溪石桥。
# 石桥:指天台著名的风景石梁飞瀑。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游记诗。介绍了诗人游览灵隐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灵隐寺及周边自然风光的赞叹,展现了其超然物外的情怀,语言凝练生动,意境清幽深远,体现了唐代山水诗清新雄浑的艺术特色。
2. 分段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同时也是一首山水游记诗。此诗生动展现了诗人秋天游览灵隐寺时的所见所感,细致描绘了灵隐寺及周边清幽秀美的自然风光,充分体现了诗人寻幽探胜、热爱山水的人生志趣。首句“鹫岭郁岧峣”,从宏观视角进行描绘,展现出飞来峰高峻葱郁的山势。“龙宫锁寂寥”巧妙化用佛教典故,“龙宫”指代灵隐寺,“锁”字极为精妙,突出了寺宇的清幽寂静。这两句先写周边环境,再聚焦寺宇本身,由远及近地进行描写。“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此联实写灵隐寺的壮丽景观。灵隐寺的楼阁可以眺望东海日出,寺门正对着钱塘江潮,对仗工整,气势恢宏,将壮阔的景象展现在读者眼前。“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是吟咏桂花的千古名句。诗人结合传说展开想象,描绘出桂花从月宫飘落,与寺中香火相互交融的画面,既体现了灵隐寺作为佛教圣地的神秘氛围,又展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想象力。第二联和第三联对灵隐寺景色进行了描写。其中第二联是实写,第三联是虚写,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灵隐寺的神秘氛围得以充分展现。“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运用互文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不畏艰险、寻幽探胜的游览过程,体现出诗人的坚韧与执着。“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描绘了深秋的美景,诗人借景抒情,在这样的美景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现出他虽遭贬黜却依然保持乐观坚强的精神风貌。“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志趣,表明自己喜爱奇山异水,希望通过探寻这样的美景来洗涤尘俗烦恼。而此次游览灵隐寺,也确实让他的心中烦忧得到了洗涤。末联“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诗人计划前往天台山游览石桥,这一表述充分展现了诗人寻胜猎奇的人生志趣。
3. 作品点评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 宏丽巍峨,初唐之杰,不必辨为骆、为宋。
明邢昉《唐风定》
# “霜薄”字妙,“夙龄”二语似古诗,入律觉妙。
明钟惺《唐诗归》
# 宋考功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吟行,且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第二联搜奇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明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偶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之问诘之,月:“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馀,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当时虽败,且以匡复为名,故人多护脱之。”
唐孟棨《本事诗》
下一篇:唐·刘方平《采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