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笛满林":孤城之中笛声充满树林,
"断续共霜砧":断断续续与霜天捣衣声相伴。
"夜月降羌泪":夜月下投降的羌人闻笛落泪,
"秋风老将心":秋风中老将听后心生感慨。
"静过寒垒遍":笛声静静传遍寒冷的营垒,
"暗入故关深":暗暗传入遥远的故关。
# 关:一作园。
"惆怅梅花落":满心惆怅《梅花落》的曲调,
"山川不可寻":眼前山川茫茫故乡难寻。
中唐诗人
杨巨源(755~833?),唐代诗人。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贞元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历秘书郎等职,后任凤翔少尹,穆宗时复召为国子司业,后以年七十自请退归,授河中少尹,食禄终身。他耽于吟咏,作诗格律工致,风调流美,颔颈二联,时见佳句,即便应酬之作,也刻意求新。代表作品有《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崔娘诗》。著有《杨少尹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属边塞题材诗。诗中描绘孤城秋夜笛声、霜砧交织的景象,借“夜月”“秋风”烘托征人思乡之情与老将沧桑心境,以笛声贯穿寒垒、故关,双关《梅花落》曲名,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可望不可即的惆怅,营造出沉郁悲凉的氛围。
2. 分段赏析
首联“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描绘了一幅孤寂凄凉的画面。孤城之中,笛声在树林中回荡,那断断续续的笛声,与秋风中传来的捣衣声交织在一起。“孤城”点明了环境的荒凉,“笛满林”写出了笛声的悠扬和弥漫,仿佛整个树林都被笛声笼罩。“断续”二字,不仅写出了笛声的时断时续,也暗示了吹笛者内心的不平静。“霜砧”即霜天的捣衣声,古人常于秋季捣衣,为远方的亲人准备寒衣,这里的霜砧声更增添了几分凄凉和思念之情。颔联“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在夜月的照耀下,羌人落下了思乡的泪水,秋风瑟瑟,更引发了老将内心的感慨。“夜月”和“秋风”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降羌泪”写出了羌人远离家乡,在月光下思念故土的悲伤之情。“老将心”则体现了老将在秋风中,回顾一生的征战生涯,心中涌起的种种感慨,可能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有对战争的厌倦,也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这两句通过描写羌人和老将的情感,进一步深化了凄凉、哀伤的氛围。颈联“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笛声静静地飘过寒冷的营垒,暗暗地传入古老的关隘深处。“静过”和“暗入”写出了笛声的轻柔、幽微,仿佛它在悄悄地诉说着什么。“寒垒”和“故关”再次强调了边塞的寒冷和古老,暗示了这里经历过无数的战争和岁月的沧桑。笛声在这样的环境中传播,更显得孤寂和凄凉,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尾联“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诗人听到笛声吹奏出《梅花落》的曲调,心中充满了惆怅,仿佛看到了梅花飘落,而那梅花飘落的地方,山川已经变得模糊不可寻。“惆怅”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梅花落”既是笛曲的名字,也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的消逝。“山川不可寻”则进一步渲染了一种迷茫、失落的情绪,暗示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归宿和寄托,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奈。
# 纪昀:后六句有情致。唯起调“林”字趁韵。且长城不应有砧声,“砧”字亦不免趁韵。许印芳:按三、四沉雄,不但有情致。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紧切长城(“夜月”二句下)。
唐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上一篇:唐·鱼玄机《折杨柳》
下一篇:唐·李商隐《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