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柱泠泠对寒雪":玉制的筝柱在寒雪中发出清脆声响,
"清商怨徵声何切":悲凉的商音与哀怨的徵调声声急切。
"谁怜楚客向隅时":谁来怜惜那独坐角落的异乡游子,
"一片愁心与弦绝":满腔愁绪竟随着琴弦的断裂而消散。
中唐诗人
杨巨源(755~833?),唐代诗人。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贞元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历秘书郎等职,后任凤翔少尹,穆宗时复召为国子司业,后以年七十自请退归,授河中少尹,食禄终身。他耽于吟咏,作诗格律工致,风调流美,颔颈二联,时见佳句,即便应酬之作,也刻意求新。代表作品有《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崔娘诗》。著有《杨少尹诗集》。
1. 分段赏析
“玉柱泠泠对寒雪”是描写演奏场景的远近结合之笔。“玉柱”明写筝的弦柱,暗喻冰清玉洁的演奏环境;“泠泠”既状琴声清越,又状寒雪落下的声音质感。诗人通过视听通感手法,将乐器音色与自然声响相融,在“寒雪”的冷色调中营造出孤寂清绝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悲怆的情感基调。“清商怨徵声何切”聚焦音乐本体进行人格化描摹。“清商”属古代五音悲情调式,“怨徵”更强化了哀婉特质,双声词“切切”既模拟琴弦震颤,又暗示弹奏者指法的急迫。此处通过音乐术语的精准运用,将抽象乐声转化为可感知的悲切情感流动,形成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谁怜楚客向隅时”化用宋玉《九辩》典故形成情感共鸣。“楚客”借指羁旅文人,“向隅”以面向角落的孤影强化孤独意象。反问句式突破传统抒情模式,将个体伤怀升华为普世的人文关怀,在音乐场景中注入历史纵深,使个人愁绪获得文化注脚。“一片愁心与弦绝”运用通感完成情感爆破。“愁心”具象化为可断裂的实体,与琴弦的物理断裂形成超现实呼应。此处打破常规的因果逻辑,以“弦绝”象征情感达到临界点后的溃散,既收束全诗又余韵悠长,在高潮处留下巨大的情感空白,达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