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jìng
shā
·
·
qiū

朝代:元作者:马致远浏览量:3
téng
lǎo
shù
hūn
xiǎo
qiáo
liú
shuǐ
rén
jiā
dào
西
fēng
shòu
yáng
西
xià
duàn
cháng
rén
zài
tiān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逐句剖析

"枯藤老树昏鸦":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 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昏:傍晚。,枯藤:干枯的藤蔓。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西风:秋风。,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夕阳西下":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此曲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共列出九种景物,以别致句法呈现,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意蕴深远。作品以精巧的结构和顿挫有致的节奏,展现出浓郁的秋意与游子的思乡之情,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曲四大家”之一

马致远(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创作以格调飘洒脱俗,语言典雅清丽著称。杂剧或写历史兴亡之爱国主题,或写士人怀才不遇之穷愁困顿,多数则写隐居乐道、神仙道化,以寄孤愤。散曲多写景纪行、叹世归隐之作。风格皆豪放清逸。马致远终生致力于剧曲创作,所作杂剧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青衫泪》及与人合写的《黄粱梦》七种,其中《汉宫秋》最为著名。散曲有辑本 《东篱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马致远早年曾热衷仕途,却因元代民族高压政策的桎梏而始终未能得志。他大半生在漂泊天涯的羁旅中辗转,于困窘潦倒的境遇里饱尝世事沧桑,正是在这样的孤寂漂泊中,写下了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不过,亦有学者从文献考据角度提出不同见解,认为此曲或非马致远所作,而是出自元代无名氏之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曲,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结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景传情,残阳坠向地平线的苍凉暮色,与天涯游子的孤影叠印,将“断肠”之情熔铸于秋郊夕照中,景的苍茫与情的悲怆浑然一体,以景收束而情韵无穷。白描:前四句纯用名词密植(枯藤、老树、昏鸦等),以“枯”“老”“瘦”等简笔勾勒景物特征,不事渲染而秋郊萧瑟之景自现,九种物象如电影分镜般并置,于素笔白描中透出天涯羁愁,尽显“以景为墨,情为纸”的写意神韵。对比:诗中通过多重元素形成鲜明对照,暗淡的深秋晚景与落日余晖的明亮形成色调对比,“小桥流水人家”所展现的天伦之乐与“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之苦形成情感对比,这些对比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凸显出游子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萧瑟之景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之景相互映衬,用人间的温情反衬出羁旅者的漂泊之苦,让游子的孤独感更为深切。动静结合:诗句中静景与动景相互辉映,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的栖息、水的流动、风的吹拂、马的前行、夕阳的西下是动景,静景为动景提供背景,动景为静景增添生机,动静交织间,勾勒出一幅立体的深秋羁旅图,让画面更具层次感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开篇“枯藤老树昏鸦”以三重衰败意象叠加:枯藤缠绕着皲裂的老干,虬枝间栖着归巢的昏鸦,“枯”“老”二字剥落时光的表皮,“昏”字则为暮色染上颓唐光晕,三物如残碑上的刻痕,在读者心底凿出岁月沧桑感。“小桥流水人家”突然嵌入暖色调的村居图景:石拱桥架着潺潺流水,对岸茅檐下炊烟正斜,这组意象如荒寒画卷中不慎滴落的暖色颜料,却以人间烟火的实存,反衬出“断肠人”无枝可依的孤凄——正如李益笔下“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以乐景写哀,愈见其哀。中幅“古道西风瘦马”以动态破题:西风卷着落叶掠过苔痕斑驳的古道,瘦骨嶙峋的老马驮着游子踽踽而行。“瘦”字既写马的形销骨立,亦暗喻游子仕途的困顿;“西风”不仅是秋风,更似命运的推力,将人推向天涯深处。此句妙在以“古道”的历史纵深感(暗含张骞凿空、班超投笔的典故余韵),叠加“瘦马”的个体漂泊感,使个人愁绪获得时空的纵深感。结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完成情与景的终极交融:残阳如熔金坠入远山,为枯藤老树镀上悲凉的金边,这既是西北旷野的真实暮色,亦是游子心中渐次沉坠的生命光焰。“天涯”二字将空间推向无限远,而“断肠”则把时间压缩成瞬间的痛感——当九种物象在夕阳下凝成剪影,个人的仕途失意(马致远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后遁隐)与普世的漂泊焦虑,便在“古道—天涯”的空间位移中,升华为中国文学中永恒的羁愁母题。全曲纯用白描却如工笔画般肌理分明,九词无一动词却让画面自具流动感,恰如董源山水以披麻皴写尽秋山萧瑟,于留白处见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元曲。

4. 作品点评

曲中景物皆为马致远旅途所见,却句句含情:枯藤、老树、昏鸦是漂泊者眼中的衰景,小桥、流水、人家以暖景反衬孤旅之愁,古道、西风、瘦马则化身为天涯游子的苍凉心境。夕阳西下的暮色与断肠人的身影叠印,景是胸中情,情为眼中景,九种物象无需雕琢,便在白描中凝成漂泊天涯的悲怆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秋思之祖。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

# 景中雅语。

明王世贞《曲藻》

# 《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

#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 直空今古。明人最喜摹仿此曲,而终无如此自然,故余以为不可及者此也。

近代吴梅《顾曲麈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徂岁》

下一篇:元·白朴《越调·天净沙·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