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笼月":月亮被云层笼罩,
"风弄铁":阵阵晚风吹动悬挂在画檐下的铁马铜铃,
# 风弄铁:晚风吹动着挂在檐间的响铃。铁:即檐马,悬挂在檐前的铁片,风一吹互相撞击发声。
"两般儿助人凄切":这使得人更加感到悲凉凄切。
# 凄切:十分伤感。,两般儿:指“云笼月”和“风弄铁”。
"剔银灯欲将心事写":起身挑挑灯芯,想把自己所有的思念、悲苦和怨恨都写下来说给心上人听,
# 剔银灯:挑灯芯。银灯,即锡灯。因其色白而通称银灯。
"长吁气一声吹灭":可是又长叹一声想把灯吹灭,不再写了。
# 吁气:叹气
“元曲四大家”之一
马致远(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创作以格调飘洒脱俗,语言典雅清丽著称。杂剧或写历史兴亡之爱国主题,或写士人怀才不遇之穷愁困顿,多数则写隐居乐道、神仙道化,以寄孤愤。散曲多写景纪行、叹世归隐之作。风格皆豪放清逸。马致远终生致力于剧曲创作,所作杂剧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青衫泪》及与人合写的《黄粱梦》七种,其中《汉宫秋》最为著名。散曲有辑本 《东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曲小令,以云月、铁马等营造凄清氛围,写女子长夜思人,欲诉心事却吹灭银灯,委婉地展现其爱情中的悲思与孤寂。
2.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作者以精妙笔触勾勒出一幅清冷画面:云层如幕,将月光遮蔽得严严实实;夜风穿堂而过,檐下悬挂的铁马叮咚作响。前者通过视觉描写,渲染出昏暗压抑的氛围;后者借助听觉感受,为场景增添了寂寥凄清之感。紧承而来的“两般儿助人凄切”,一个“助”字,巧妙暗示出曲中思妇心中的凄苦本已郁积许久,此番环境的烘托,更似火上浇油,令这份愁绪愈发浓烈。这视听交织的“两般儿”,不仅成功构建出凄凉的环境基调,也为人物孤独落寞的处境与悲戚心境作了生动铺垫。思妇之所以对这般景象如此敏感,根源在于她独自熬过漫漫长夜,无尽的孤寂与思念啃噬着内心,这份凄苦如鲠在喉,急需宣泄。由此引出四、五两句极具生活气息的情节:灯盏内的灯芯即将燃尽,光线愈发微弱,思妇下意识地将其挑亮——这一细节无声诉说着她已在黑暗中苦熬良久。挑亮银灯,是想把心中翻涌的相思、眼下的悲苦付诸笔端,写成书信寄往远方丈夫手中。然而,一声饱含万千愁绪的长叹,竟意外将灯火吹熄。这两句的情节设计环环相扣:“剔银灯”呼应前文“云笼月”,因月色昏暗,室内光线不足,加之银灯即将熄灭,挑灯便顺理成章;“长吁气”暗合“风弄铁”,室外的风虽能吹动铁马,却不及这一声长叹对室内银灯的影响大,“一声吹灭”尽显叹息中蕴含的强烈情绪。这短短两句,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女主人公满心的相思愁绪虽未直言,却已通过这一细节跃然纸上。此曲结尾堪称神来之笔。作者并未明确交代灯火最终是否熄灭,这种留白处理颇具巧思,引导读者不由自主地去想象女主人公面对将灭未灭的灯火,内心纠结矛盾的复杂情绪,是想吹灭以断情思,却又不舍;不吹,心中愁绪又难以平复。如此处理,让读者得以细细品味诗句中爱恨交织、缠绵悱恻的韵味,完美诠释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诗理。
3. 作品点评
《彩笔情辞》收录卢挚《寿阳曲・夜忆》四首,其中一首与本曲字句略有差异,原文为:“窗间月,檐外铁,这凄凉对谁分说。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把灯吹灭。”是关于两作创作先后难以定论,但是“一声吹灭”是相较是“把灯吹灭”,余韵更悠长。此外,元晚期作家钟嗣成《清江引・情三首》其一写道:“夜长怎生得睡着,万感着怀抱。伴人瘦影儿,唯有孤灯照。长吁气一声吹灭了。”是从末句构思可见,明显受到此曲的影响。
上一篇:元·王冕《素梅 十四》
下一篇:元·商衟《【南吕】梁州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