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村落日残霞":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
# 残霞:快消散的晚霞。北宋沈与求《石壁寺山房即事》:“画桥依约垂柳外,映带残霞一抹红。”
"轻烟老树寒鸦":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
# 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北宋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轻烟:轻淡的烟雾。
"一点飞鸿影下":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
#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飞行着的鸿雁,南朝宋鲍照《数诗》:“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青山绿水":远处一片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白草、红叶、黄花互相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 黄花:菊花。一作“黄华”。,红叶:枫叶。,白草:本牧草。曲中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又解释为一种草名。唐代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白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元代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写景散曲。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展现了作者内心从冷寂惆怅到开朗积极的转变。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三句实写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后两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是作者的归隐心中之景,作者不着痕迹地将“心中之景”与当下真实的环境交织融合,形成鲜明的对比,于字里行间委婉地传递出内心的爱憎情感。渲染:“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如饱蘸秋意的画笔,层层渲染出深秋的凄凉况味,寂寞的秋景充满了萧瑟的气息。
3. 分段赏析
《越调·天净沙·秋》开篇三句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如饱蘸秋意的画笔,层层晕染出深秋的凄凉况味。暮色四合之际,残阳如血,将最后的余晖倾洒在荒芜的小村庄,袅袅炊烟在淡金色的夕照里缓缓升腾。几羽寒鸦收拢翅膀,静栖于虬结的老树枝头,宛如凝固的墨点。忽而,一声孤鸿哀鸣划破天际,身影掠过漫天晚霞,向着远方奋力翱翔。其中的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打破这份凝滞,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作者以“一点飞鸿影下”收束上半段,如同一道灵动的笔触,瞬间为画面注入生机。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开始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后两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者却将笔锋一转,以由远及近的空间推移、自高至低的视角转换,从多个层次、多个维度立体勾勒出秋日的瑰丽图景,为画面注入诗的灵韵。这两句运用的五种颜色中,“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的,“青山绿水”铺陈出辽阔悠远的背景,而“白草红叶黄花”则如工笔细描,点缀其中。大景与小景相互映衬,错落交织,让原本寂寥萧瑟的秋意,瞬间绽放出缤纷色彩。前后画面同样都是秋天之景,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样写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起来,将赏心悦目的秋之盛景化作曲子的主旋律。这般构思与笔法,尽显此散曲创作的高明技巧。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蕴含极强的艺术张力,以精妙笔法同时勾勒双重画面,巧妙地将秋日迟暮的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交织融合,堪称又一篇描写秋景的杰出之作。作者凭借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深切的人生体悟,在作品中如工笔绘卷般,将秋日景致徐徐铺陈。开篇以零落残叶、萧索秋风勾勒出秋的清寂底色,却在行文推进间,泼洒出漫山红叶、金菊绽放的斑斓色彩,以绚丽收尾,令人目眩神迷,余韵悠长。他的笔触细腻精妙,作品风格自成一派,婉约中透着清丽,笔下的意境新颖别致,与“秋思之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相比,同样熠熠生辉。这首小令褪去俗套,尽显典雅气质,虽未直抒“断肠人在天涯”的直白悲怆,却将词的含蓄意境融入其中。抒情主人公似隐似现于薄雾缭绕、烟霞氤氲的秋景深处,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的寂静。
# 他颇长于写景色,春夏秋冬四题已被写得烂熟,但他的《天净沙》四首,却情词俊逸,不同凡响。
近代作家、文学史家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 末尾括注有“秋”字,可见写秋色。用拟人手法,短小隽永,构思工巧。
近代卢润祥《元人小令选》
上一篇: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下一篇:元·王冕《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