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
gōng
·
·
chūn
qíng

朝代:元作者:徐再思浏览量:2
píng
shēng
huì
xiāng
cái
huì
xiāng
biàn
便
hài
xiāng
shēn
yún
xīn
fēi
ruò
yóu
kōng
xiāng
zài
pàn
qiān
jīn
yóu
zhī
zhèng
hòu
lái
shí
zhèng
shì
shí
dēng
bàn
hūn
shí
yuè
bàn
míng
shí

译文

生下来以后还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了相思。身像飘浮的云,心像纷飞的柳絮,气像一缕缕游丝,空剩下一丝余香留在此,心上人却已不知道在哪里去留。相思病症候的到来,最猛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灯光半昏半暗时,是月亮半明半亮的时候。

逐句剖析

"平生不会相思":生下来以后还不会相思,

"才会相思":才会相思,

"便害相思":便害了相思。

"身似浮云":身像飘浮的云,

# 身似浮云:形容身体虚弱,走路晕晕乎乎,摇摇晃晃,像飘浮的云一样。

"心如飞絮":心像纷飞的柳絮,

"气若游丝":气像一缕缕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空剩下一丝余香留在此,

# 余香:指情人留下的定情物。

"盼千金游子何之":心上人却已不知道在哪里去留。

# 盼千金游子何之:殷勤盼望的情侣到哪里去了。何之,往哪里去了。千金:喻珍贵。千金游子:远去的情人是富家子弟。

"证候来时":相思病症候的到来,

# 证候:即症候,疾病,此处指相思的痛苦。

"正是何时":最猛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灯半昏时":是灯光半昏半暗时,

"月半明时":是月亮半明半亮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蟾宫曲·春情》是元代散曲家徐再思的一首曲,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位少女深陷相思的缱绻心境。全曲层次分明,开篇直陈少女初尝情滋味便深陷相思泥沼,继而以生动比喻描摹其因相思而恍惚迷离的神态举止,再道出思念远方游子的缘由,最终以特定的昏灯明月之景收束,含蓄展现少女内心的殷切期盼。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巧用叠韵与排比,连续的同字复沓与工整的句式铺排,使韵律如潺潺流水般婉转流畅;同时,借助浮云、飞絮、游丝等意象,将无形的相思化作可感的具象,精准捕捉到少女相思时的怅惘与深情。在众多描写相思的古典作品中,此曲独辟蹊径,以直白率真又不失韵味的表达,深刻且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既有市井文学的质朴鲜活,又具文人创作的精巧雅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曾任嘉兴路吏,以擅写散曲名世。其散曲以悠闲生活与闺情春思、恋情、江南自然景物、归隐等题材为主,也有一些赠答、咏物为题的作品。徐再思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合辑二人散曲作品为《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代表作品有《水仙子·夜雨》《蟾宫曲·春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徐再思在元代社会动荡之际,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困顿,开始追寻古代隐士的生活轨迹,试图在自然与归隐中寻求心灵的解脱。当他行至风光旖旎的江南时,被那里“处处是春、宜酒宜诗”的秀丽景致深深触动:江南的青山绿水、烟雨画船、鸟语花香,无不散发着令人沉醉的诗意,这种盎然的生机与他内心渴望超脱世俗的追求相契合,遂触景生情,将对江南春色的热爱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倾注于笔端,创作了这首散曲,以抒发自己在乱世中寄情山水、寻求精神慰藉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闺怨相思题材的元代散曲,借少女坐立难安的神态、焚香祈盼的场景以及灯昏月明的夜色,写出了一位初尝情滋味的女子深陷相思之苦的痴态,展现出她对远方游子的殷切思念与独守空闺的孤寂哀怨。

2. 分段赏析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开篇连用三个“相思”,如重锤般直击主题,瞬间点明整首曲子关于少女怀春相思的核心。“平生不会”与“才会”“便害”形成层层递进,既展现出少女初尝情滋味的懵懂,又凸显出相思一旦萌生,便如汹涌潮水般难以抵挡的态势。从这简短的语句中,读者能够感受到少女对情感的真挚与热烈,以及独守空闺、与所爱之人分离的无奈与哀怨,仿佛能看到少女喃喃自语时,眼中闪烁的哀愁与心中笃定的深情,寥寥数语便将其纯真多情的性格与悲苦境遇和盘托出。“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此三句构成工整精妙的鼎足对,以细腻笔触刻画少女深陷相思的情态。“身似浮云”形象地描绘出少女因思念而心神不宁、坐立难安,如浮云般飘忽不定的状态,仿佛她的身体随时会被相思的愁绪裹挟而去;“心如飞絮”则将少女的思绪比作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动展现其魂不守舍、思绪纷乱,难以集中的模样;“气若游丝”细致入微地勾勒出少女因过度思念而精神萎靡、气息微弱,似将被相思折磨致病的憔悴之态。通过对少女身、心、气三个维度的精准描摹,将其深陷相思的痛苦与恋情的深沉展现得入木三分,让人真切感受到相思带来的巨大煎熬。“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这两句承接上文,点明少女相思的缘由。尽管被相思百般折磨,善良痴情的少女仍怀着一丝期许,燃起炉香,将满心牵挂与祝福寄寓其中,希望在外的心上人能够感知。然而,当炉香燃尽,只剩一缕余香袅袅飘散,少女心中不禁涌起无尽的迷茫与怅惘——那个令她魂牵梦绕的人,究竟身在何方?何时才能归来?作者用“空”字传递出少女内心的失落,用“盼”字凸显她对游子的深切期盼,短短两句,便营造出一种余香萦绕、情思绵绵、迷茫惆怅的意境,将少女的相思之情推向新的高度。“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结尾四句巧妙设问,将少女相思的痛苦推向极致。“证候”直指相思病,作者以“何时”发问,随后自答“灯半昏时,月半明时”,描绘出夜深人静、孤灯半昏、月色朦胧的特定时刻,此时四下寂静,孤独感被无限放大,最易勾起人的思念之情。一连四个“时”字,如同一声声叹息,强化了相思的绵长与煎熬,使整首曲子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浓郁,不仅点明了少女相思病发作最为强烈的时刻,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让读者深切体会到少女在相思中无尽的孤寂与痛苦。

3. 作品点评

这首曲子以极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展现出民间小曲的率真与灵动之美。开篇以三个重复的同字起句,看似简单直白,却如自然流淌的心声,将少女初尝相思的懵懂与深陷情网的痴态,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不仅迅速点明主题,更以口语化的韵律让情感的表达更具力量。末段连用四个相同字眼收尾,在一问一答间,将相思病发的时刻与孤寂氛围紧密相连,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仿佛声声叹息萦绕耳畔,将少女在深夜中辗转难眠的愁思推向高潮。这种重复用字的手法,非但不觉累赘,反而凸显出曲子不避俚俗、直抒胸臆的特质,摒弃了诗词的含蓄委婉,以质朴直白的语言风格,展现出市井文学的鲜活生命力,正如曲家推崇的“本色”风格——无需雕琢修饰,仅凭天然真趣,便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少女相思时的缠绵悱恻与深情执着,极具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其得相似三昧与。

清褚人获《坚瓠集》

# 《春情》之词,首尾各以数语同押一韵,全属自然声籁,何可多得。末四句仅各四字,而唱叹转折,能一一尽其情致。真神来之笔。

近代任讷《曲谐·酸甜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下一篇: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