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xiān
·
·

朝代:元作者:徐再思浏览量:3
shēng
shēng
qiū
diǎn
jiāo
diǎn
chóu
sān
gēng
guī
mèng
sān
gēng
hòu
luò
dēng
huā
wèi
shōu
tàn
xīn
fēng
guǎn
rén
liú
zhěn
shàng
shí
nián
shì
jiāng
nán
èr
lǎo
yōu
dōu
dào
xīn
tóu

译文

梧桐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浓浓的秋,芭蕉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深深的愁,夜里做着的归家好梦,一直延续到三更之后。灯花敲落棋子还未收,叹新丰孤馆文士羁留。十年宦海奋斗的情景,江南家乡父母的担忧,一时间都涌上了心头。

逐句剖析

"一声梧叶一声秋":梧桐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浓浓的秋,

# 一声梧叶一声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是概括其词意。

"一点芭蕉一点愁":芭蕉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深深的愁,

# 一点芭蕉一点愁:杜牧《芭蕉》诗:“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此取其意境。

"三更归梦三更后":夜里做着的归家好梦,一直延续到三更之后。

# 归梦:回家的梦。,三更:指夜半时分。

"落灯花棋未收":灯花敲落棋子还未收,

# 落灯花棋未收:赵师秀《有约》:“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形。

"叹新丰孤馆人留":叹新丰孤馆文士羁留。

# 孤馆人留:一作“逆旅淹留”。孤馆:客舍。《唐书·马周传》记,唐人马周未发迹之前,客居新丰,遭店主人冷遇。这里以马周自况,言旅途备受风霜、冷遇之苦。留:滞留。,叹新丰: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东北。

"枕上十年事":十年宦海奋斗的情景,

# 枕上十年事:此用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平生个里愿深怀,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的词意。

"江南二老忧":江南家乡父母的担忧,

# 二老:父母双亲。,江南:指作者自己的家乡,即浙江嘉兴一带。

"都到心头":一时间都涌上了心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仙子·夜雨》是元代曲作家徐再思创作的一首散曲。这是一首悲秋感怀之作,既倾诉伤秋情怀,又蕴含羁旅哀怨,更寄托对父母的挂念。作者开篇以秋叶、秋雨切入,梧桐落叶簌簌,似在报知秋讯,雨点敲打芭蕉,仿佛在人心上叠叠累加愁绪。三更时分才勉强入眠,却旋即惊醒,连一场安稳好梦亦不可得。于是摆棋独弈以遣怀,直至灯花燃尽,棋局仍未收撤。曲中深叹客居异乡,十年追求功名而未就,恰似黄粱一梦;家中父母亦未能膝前尽孝,种种烦忧交织于心,令人愁思百结、感慨万千。全曲语言凝练简洁,风格自然清雅,于秋夜景致中融情入景,营造出幽远深邃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曾任嘉兴路吏,以擅写散曲名世。其散曲以悠闲生活与闺情春思、恋情、江南自然景物、归隐等题材为主,也有一些赠答、咏物为题的作品。徐再思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合辑二人散曲作品为《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代表作品有《水仙子·夜雨》《蟾宫曲·春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水仙子·夜雨》是元代曲作家徐再思所作,此曲的具体创作时间无从考证。它是作者漂泊途中,于旅店栖宿时恰逢夜雨而创作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也是一首羁旅怀乡之作。作品通过描绘秋叶、秋雨、灯花落尽等意象,展现了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愁与伤秋情绪,同时表达了对功名未就的慨叹及对父母的牵挂,语言简洁清雅,意境幽怨深邃。

2. 写作手法

照应:题目“夜雨”通篇未着“雨”字,却以“芭蕉”“三更归梦”“落灯花”等意象暗扣雨夜情境,如“一点芭蕉”借雨打芭蕉声暗示夜雨存在,与标题形成隐性照应;“三更”二现既呼应“夜雨”的绵长,又与“归梦”破碎相勾连,结构上前后呼应。多感官描写:听觉上,“一声梧叶”“一点芭蕉”以雨声、落叶声强化秋夜愁绪;视觉上,“落灯花棋未收”以残灯空局画面渲染孤寂,多感官结合,使愁绪可听可触。铺垫:前两句以“梧叶”“芭蕉”的秋声铺垫愁情基调,“三更归梦”为后文“枕上十年事”的回忆作铺垫,层层推进,让思乡之情逐步蓄积。叠字:“一声”“一点”“三更”等叠字重复使用,既模拟秋雨节奏,又强化情感递进,如“一声”写秋雨单音,“一点”写雨点击打,叠加后形成“秋意无边、愁思无限”的表达效果,声韵回环中见愁思绵密。借景抒情:全曲借秋夜景物抒发羁旅愁思。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秋雨打梧桐、芭蕉的声响为景,雨声淅沥如愁思滴落,将听觉感受转化为心理愁绪;“落灯花棋未收”以残灯空局之景,暗衬主人公独坐难眠的孤寂,景中含情,以萧瑟之景自然传递漂泊的凄凉与内心的怅惘。情景交融:秋景与愁情深度融合,形成统一意境。“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深夜雨景为背景,归梦破碎的情境中,雨声、更声与梦断后的寂寥交织,景的冷寂与人的愁苦浑然一体;“枕上十年事”前的“新丰孤馆”之景(孤馆、残灯)与“江南二老忧”的情相互映衬,环境的孤清与思念的沉重交融,营造出秋夜客居的悲凉氛围。用典:“叹新丰孤馆人留”化用唐代马周典故。马周未发迹时投宿新丰客栈,遭店主冷遇,只能独自饮酒。作者在此以马周自比,写自己客居“新丰”(代指他乡旅舍)时备受冷落的处境,且慨叹自己无马周遇人引荐的机遇,只能困于仕途困境。典故的使用既点明羁旅之愁,又通过马周的对比,深化了怀才不遇、穷途潦倒的悲愤,“叹”字更将典故蕴含的辛酸与自身感慨融为一体。侧面描写:“落灯花棋未收”,残灯飘落的灯花、未收的棋局,从侧面烘托出诗人梦醒后独坐客舍的孤寂。这一细节暗示他睡前借棋排遣愁绪,梦醒后更感百无聊赖,巧妙展现羁旅中的凄凉与愁闷。化用:“落灯花棋未收”化用赵师秀“闲敲棋子落灯花”诗意。赵诗写等人不至的闲适,徐曲中残灯、未收棋局,勾勒出雨夜客居孤寂画面。作者借化用之句,从视觉角度渲染乡愁,将凄凉秋夜之景与内心愁苦相连,自然过渡到对羁旅漂泊的深沉喟叹。

3. 分段赏析

曲作开篇采用鼎足对,“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既明确时间、环境,呼应题目,也奠定全曲感情基调。梧桐落叶声起,表明深秋已至;雨打芭蕉的声响,与旅人寂寥的愁绪自然呼应,声音清晰杂乱,仿佛直击人心,密集的雨点恰似千愁万绪,营造出无限凄凉的氛围。此曲虽以《夜雨》为题,全篇却未着“雨”字,而是从听觉出发,赋予秋声、芭蕉愁意,借“雨”抒发“愁”情。“一声”“一点”生动展现秋雨连绵不断的特征,也暗示主人公的愁思如秋雨般绵延不绝,深化曲子意境。两个“三更”连用,凸显“归梦”难以实现,因万千愁绪萦绕,致使夜不能眠。“归梦”二字承上启下,既补充愁绪产生的缘由,又为后文描写梦醒情景做好铺垫。梧桐滴雨、雨打芭蕉是古代文人书写愁苦常用意象,加上深秋夜雨、孤身客居、夜半“归梦”等元素,更添无限愁思与怅惘。所以,一个“愁”字精准点明全曲感情基调。“落灯花棋未收”,雨夜对弈原是为消解愁绪,可弈毕却无意收拾棋局,足见随着棋局推进,愁闷愈发深重,恰似李白所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句从视觉层面烘托乡愁,巧妙化用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中“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意,细腻勾勒出雨夜客居时的孤寂况味。残灯映照空荡棋盘的画面,进一步强化了深秋寒夜的萧瑟与愁苦氛围。故而,“落灯花棋未收”作为景与情的过渡之笔,承接“三更”时分的情境,自然引发出更深沉的感慨喟叹。“叹新丰孤馆人留”一句借唐代马周的典故直抒胸臆。据载,马周未得志时曾旅宿新丰,受店主冷遇,后世遂以“新丰客”代指漂泊失意之人。作者在此以马周自比,一个“叹”字统领全句,既叹自己如马周般羁旅异乡、备受冷落,更叹“十年不归”的仕途坎坷——他曾滞留北方十余年,仅任下等小官,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客居他乡的孤寂在此交织。“新丰”这一地名尤具深意:其得名与汉高祖刘邦因乡愁而仿建故乡丰邑有关,自带“乡愁”的文化基因,作者借此将历史典故与现实处境巧妙勾连,使“孤馆人留”的感慨超越个人遭遇,蕴含着对漂泊无依的人生境遇的普遍喟叹。一个“留”字,道尽身不由己的无奈,与前文“归梦”的渴望形成强烈反差,深化了羁旅之愁的沉重感。结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以白描手法收束全篇。作者于枕上回思十年来漂泊异乡的孤旅往事,念及江南年迈双亲,自己不仅未能尽孝,反令二老牵怀担忧,加之功名未就的怅惘。孤寂、怨艾、自责、思亲等诸多愁绪,皆凝聚于“都到心头”四字,真切道破深秋夜雨时涌上心头的愁苦实质。

4. 作品点评

此曲运用作者惯用的重词叠字手法,巧妙融入“一声”“一点”“三更”等数词,营造出回环复沓、一咏三叹的韵律感。创作中情景交融,用典对仗贴切自然,被赞为“情中紧语”。曲子借数字勾勒秋色,以景抒情、寓情于物,真实抒发游子“旅思”之情。其语言质朴自然、流畅易懂,情感却真挚动人,极具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曲语言自然流利,是谓“情中紧语”。

不详任犀然《元曲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下一篇:元·白朴《天净沙·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