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ī
huā
·
·
lǎo

朝代:元作者:关汉卿浏览量:3
nán
南吕
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
一枝花·不伏老
pān
chū
qiáng
duǒ
duǒ
huā
zhé
lín
zhī
zhī
liǔ
huā
pān
hóng
ruǐ
nèn
liǔ
zhé
cuì
tiáo
róu
làng
fēng
liú
píng
zhe
zhé
liǔ
pān
huā
shǒu
zhí
shā
de
huā
cán
liǔ
bài
xiū
bàn
shēng
lái
zhé
liǔ
pān
huā
shì
mián
huā
liǔ
liáng
zhōu
shì
tiān
xià
láng
jūn
lǐng
xiù
gài
shì
jiè
làng
bān
tóu
yuàn
zhū
yán
gǎi
cháng
jiù
huā
zhōng
xiāo
qiǎn
jiǔ
nèi
wàng
yōu
fēn
chá
diān
zhú
cáng
jiū
tōng
yīn
liù
huá
shú
shèn
xián
chóu
dào
xīn
tóu
bàn
de
shì
yín
zhēng
yín
tái
qián
yín
zhēng
xiào
yín
píng
bàn
de
shì
tiān
xiān
xié
shǒu
bìng
jiān
tóng
dēng
lóu
bàn
de
shì
jīn
chāi
jīn
pěng
jīn
zūn
mǎn
fàn
jīn
ōu
dào
lǎo
zàn
xiū
zhàn
pái
chǎng
fēng
yuè
gōng
míng
shǒu
gèng
líng
lóng
yòu
tòu
shì
jǐn
zhèn
huā
yíng
shuài
tóu
céng
wán
yóu
zhōu
wěi
měi
shì
máo
cǎo
gāng
shā
chū
shēng
de
gāo
ér
zhà
xiàng
wéi
chǎng
shàng
zǒu
shì
jīng
lóng
zhào
shòu
suǒ
wǎng
cāng
líng
máo
lǎo
chǎ
de
zhèn
ér
shú
jīng
liǎo
xiē
gōng
lěng
jiàn
qiāng
tóu
céng
rén
hòu
qià
dào
rén
dào
zhōng
nián
wàn
shì
xiū
”,
”,
zěn
kěn
liǎo
chūn
qiū
wěi
shì
zhēng
làn
zhǔ
shú
chuí
biǎn
chǎo
bào
xiǎng
dāng
dāng
tóng
wān
dòu
nèn
měi
shuí
jiào
zuān
chú
duàn
zhuó
xià
jiě
kāi
dùn
tuō
màn
téng
téng
qiān
céng
jǐn
tào
wán
shì
liáng
yuán
yǐn
shì
dōng
jīng
jiǔ
shǎng
shì
luò
yáng
huā
pān
shì
zhāng
tái
liǔ
huì
wéi
huì
huì
wéi
huì
chā
huì
huì
chuī
tán
huì
yān
zuò
huì
yín
shī
huì
shuāng
biàn
便
shì
luò
liǎo
wāi
liǎo
zuǐ
qué
liǎo
tuǐ
zhé
liǎo
shǒu
tiān
zhè
bān
ér
dǎi
zhèng
hòu
shàng
kěn
xiū
chú
shì
yán
wáng
qīn
huàn
shén
guǐ
lái
gōu
sān
hún
guī
sàng
míng
yōu
tiān
jiān
cái
xiàng
yān
huā
ér
shàng
zǒu

译文

攀折出墙的朵朵鲜花,折断路边的枝枝绿柳。攀花时红蕊鲜嫩,折柳时翠条轻柔,尽显浪子的风流情态。凭着我这折柳攀花的手,直要把花摧残、柳败尽才罢休。半生以来沉迷于寻花问柳,一辈子都在风月场中流连。〔梁州第七〕我是普天下男子中的领袖,是这世界上浪子的头儿。愿青春容颜永不改变,在花丛中消遣时光,在酒意里忘却忧愁。会分茶、掷竹,会打马、藏阄;精通五音六律,娴熟流畅,什么闲愁能来到我心头?相伴的是银筝女在银台前调试银筝,笑倚银屏;相伴的是玉天仙牵着玉手、并肩同登玉楼,相伴的是金钗女唱着《金缕曲》,捧着金樽盛满金瓯。你说我老了,暂且罢休。我在风月场中独占头名,更是心思玲珑、剔透分明。我是风月阵中的统帅,曾游历各地府州。〔隔尾〕那些子弟们就像茅草冈、沙土窝里初生的兔羔,初次到围场上奔跑,我却是经历过笼罩、受过索网的苍翎毛老野鸡,踏遍沙场早已娴熟。经历过些暗箭、假枪头,从未落在人后。岂不闻“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光阴。〔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你们这些子弟们,谁让你们钻入那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甩不掉、慢腾腾的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的月色,饮的是东京的美酒,赏的是洛阳的牡丹,攀的是章台的杨柳。我还会围棋、会踢球、会打猎、会插科打诨、还会唱歌跳舞、会吹拉弹奏、会唱曲、会吟诗、会赌博。你即便是打落了我的牙、扭歪了我的嘴、打瘸了我的腿、折断了我的手,赐给我这几样坏毛病,我尚且不肯罢休!除非是阎王亲自召唤,神鬼亲自来勾魂。我的三魂七魄都丧入了黄泉。我的三魂七魄都丧入了黄泉。天哪!到那时才不向烟花路上走。

逐句剖析

"攀出墙朵朵花":攀折出墙的朵朵鲜花,

"折临路枝枝柳":折断路边的枝枝绿柳。

"花攀红蕊嫩":攀花时红蕊鲜嫩,

"柳折翠条柔":折柳时翠条轻柔,

"浪子风流":尽显浪子的风流情态。

"凭着我折柳攀花手":凭着我这折柳攀花的手,

"直煞得花残柳败休":直要把花摧残、柳败尽才罢休。

# 休:语助词。,煞:俗“杀”字,这里指摧残。

"半生来折柳攀花":半生以来沉迷于寻花问柳,

"一世里眠花卧柳":一辈子都在风月场中流连。

"〔梁州第七〕":〔梁州第七〕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我是普天下男子中的领袖,

# 郎君:丈夫,借指为妇女所恋的男人,元曲中常用以指爱冶游的花花公子。“班头”,一班人中的头领。

"盖世界浪子班头":是这世界上浪子的头儿。

# 浪子: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盖:压倒,盖世界,用如“盖世”。

"愿朱颜不改常依旧":愿青春容颜永不改变,

"花中消遣":在花丛中消遣时光,

"酒内忘忧":在酒意里忘却忧愁。

"分茶攧竹":会分茶、掷竹,

# 攧竹:攧,投、掷,博戏名。游戏时颠动竹筒使筒中某支竹签首先跌出,视签上标志以决胜负。,分茶:分茶又称茶百戏、汤戏、茶戏。它是在沏茶时,运用手上功夫使茶汤的纹脉形成不同物象,从中获得趣味的技艺游戏,大约开始于北宋初期。据北宋陶谷《清异录》记载:“近世有下汤远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在南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中也有“矮低斜行闲作草,暗窗分乳戏分茶”之句。后世由于茶类改制,龙凤团饼已为炒青散茶所替代,沏茶用的点茶法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茶叶的泡茶法所替代,也就再难重现这种分茶游戏。

"打马藏阄":会打马、藏阄;

# 藏阄:即藏钩,古代猜拳的一种游戏。饮酒时手握小物件,使人探猜,输者饮酒。,打马:古代的一种博戏,在圆牌上刻良马名,掷骰子以决胜负。

"通五音六律滑熟":精通五音六律,娴熟流畅,

# 滑熟:十分圆熟、惯熟。,六律:十二律中单数为律,双数为吕,统称律吕,因此六律也就是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种音调。这里泛指音乐。,五音:宫、商、角、徵、羽。

"甚闲愁到我心头":什么闲愁能来到我心头?

"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相伴的是银筝女在银台前调试银筝,笑倚银屏;

# 银筝女:以及以下的玉天仙、金钗客,均指妓女。

"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相伴的是玉天仙牵着玉手、并肩同登玉楼,

"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相伴的是金钗女唱着《金缕曲》,捧着金樽盛满金瓯。

# 樽:古代对酒杯的叫法。,金缕:曲调名,即《金缕衣》,又作《金缕曲》。唐无名氏诗有“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苏轼诗亦有“入夜更歌金缕曲,他时莫忘角弓篇。”

"你道我老也":你说我老了,

"暂休":暂且罢休。

"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我在风月场中独占头名,

# 占排场风月功名首:在风月排场中占得首位。风月,亦即男女情爱。

"更玲珑又剔透":更是心思玲珑、剔透分明。

# 玲珑又剔透:即在风月场所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元曲中这样的人又称“水晶球”,和“铜豌豆”同一意思。

"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我是风月阵中的统帅,

# 都帅头:总头目。元人《析津志》说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录鬼簿》亦引时人言称其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并非自诩。,锦阵花营:都是指风月玩乐场所。

"曾玩府游州":曾游历各地府州。

"〔隔尾〕":〔隔尾〕

"子弟每是个茅草冈、":那些子弟们就像茅草冈、

# 子弟每:子弟们,此指风流浪子。每:宋元时口语,人称代词的复数“们”。

"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沙土窝里初生的兔羔,初次到围场上奔跑,

# 围场:帝王、贵族打猎之所,这里喻指妓院。,乍:刚,才。,兔羔儿:比喻未经世故的年轻人。

"我是个经笼罩、":我却是经历过笼罩、

"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受过索网的苍翎毛老野鸡,踏遍沙场早已娴熟。

# 阵马儿熟:阵马儿,阵势。阵马儿熟,即什么阵势没有见过。,蹅踏:践踏、糟蹋,此指踏阵冲突。,翎毛老野鸡:作者自比。苍翎毛,就是长出老翎,翅膀够硬。这个比喻和后面的“铜豌豆”相类。笼罩、索网,都是指围场上惊险的场面。

"经了些窝弓冷箭鑞枪头":经历过些暗箭、假枪头,

# 鑞枪头:元曲中一般都用作“银样蜡枪头”,好看不中用的意思,这里是借用熟语,也不无调侃的意思。,窝弓:伏弩的一种,猎人藏在草丛内射杀猎物的弓弩。

"不曾落人后":从未落在人后。

# 落:此处应该读là。

"恰不道":岂不闻“

# 恰:岂,难道,如“恰不道壁间还有耳”(元杂剧《鲠直张千替杀妻》),“恰不道长嫂为母”(《水浒传》)。

"人到中年万事休":人到中年万事休”,

"我怎肯虚度了春秋":我怎肯虚度了光阴。

"〔尾〕":〔尾〕

"我是个蒸不烂、":我是个蒸不烂、

"煮不熟、":煮不熟、

"捶不匾、":捶不扁、

# 匾:同“扁”。铜豌豆:妓院中对老狎客的称呼。

"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你们这些子弟们,谁让你们钻入那锄不断、

# 恁:通“那”,如此,这样。如“我从来斩钉截铁常居一,不似恁惹草拈花没掂三。”(元王实甫《西厢记》)又有“恁每”一词,即“你们”的意思,所以“恁子弟每”就是“您子弟们”的意思。

"斫不下、":砍不下、

# 斫:用刀、斧头砍。

"解不开、":解不开、

"顿不脱、":甩不掉、

"腾腾千层锦套头":慢腾腾的千层锦套头?

# 锦套头:锦绳结成的套头,比喻圈套、陷阱。此两句连起来的意思是:那些浮浪子弟们每陷入风月场所温柔之乡不能自拔,而自己却见多识广练就一身功夫,不把这些套数放在眼里,反而正好能够大展身手。

"我玩的是梁园":我玩的是梁园的月色,

# 梁园:又名“梁苑”。汉代梁孝王刘武所建的园子,司马相如等延居园中,故址在河南商丘东南,园内有池馆林木,梁王日与宾客游乐,因此后来以之泛指名胜游玩之所。

"饮的是东京酒":饮的是东京的美酒,

# 东京:汉代以洛阳为东京,五代至北宋以汴州(今河南开封)为东京,辽时改南京(今辽阳)为东京。此处不必实指,元曲往往混用历史地名故实。总之这几句的意思是说自己行走的都是名胜之地。

"赏的是洛阳花":赏的是洛阳的牡丹,

# 洛阳花:指牡丹。古时洛阳以产牡丹花著名。

"攀的是章台柳":攀的是章台的杨柳。

# 章台柳:代指妓女。章台,汉长安街名,娼妓所居。《太平广记·柳氏传》载,唐韩翃与妓女柳氏有婚约,安史之乱,两人分离,韩赋诗以表思念:“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我也会围棋、":我还会围棋、

"会蹴鞠、":会踢球、

# 蹴鞠:中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汉书》中已有记载。唐宋时盛行(《水浒传》中的高俅即以此技得宠于皇帝),至清代渐衰。这种球外面是皮革,里面实以物,所以又写成“蹴鞠”。踘,同“鞠”,古代的一种皮球。

"会打围、":会打猎、

# 打围:许多打猎的人从四面八方围捕野兽。

"会插科、":会插科打诨、

# 插科:戏曲演员在表演中穿插的引人发笑的动作。常同“打诨”合用,称“插科打诨”。

"会歌舞、":还会唱歌跳舞、

"会吹弹、":会吹拉弹奏、

"会咽作、":会唱曲、

# 咽作:指唱曲。

"会吟诗、":会吟诗、

"会双陆":会赌博。

# 双陆:又名“双六”,古代一种赌博游戏。据说为三国魏曹植所创,至唐代演变为叶子戏(纸牌)。

"你便是落了我牙、":你即便是打落了我的牙、

"歪了我嘴、":扭歪了我的嘴、

"瘸了我腿、":打瘸了我的腿、

"折了我手":折断了我的手,

"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赐给我这几样坏毛病,

# 歹症候:本是指病,借指恶习、坏脾性。歹:不好。

"尚兀自不肯休":我尚且不肯罢休!

# 尚兀自:仍然还。兀自:方言,仍旧,还是。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除非是阎王亲自召唤,

# 则除是:除非是。则:同“只”。

"神鬼自来勾":神鬼亲自来勾魂。

"三魂归地府":我的三魂七魄都丧入了黄泉。

"七魄丧冥幽":我的三魂七魄都丧入了黄泉。

# 冥幽:与前文“地府”同义,指传说中的阴间。

"天哪":天哪!

"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到那时才不向烟花路上走。

# 烟花:原指妓院,亦指妓女。古代胭脂又写成烟肢、烟支等,烟花之意或由此引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一枝花·不伏老》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的自述心志性质的散曲套曲。作品以本色、生动、诙谐、夸张的语言,大胆夸张的笔调,发挥散曲形式特点,描写作者浪漫生活与多才多艺,倾诉感情,展现其狂放高傲个性,体现顽强、乐观、热爱生活的性格,表达不与黑暗现实妥协的决心。从赏析角度看,此散曲题材围绕人物,在语言上质朴自然,通过夸张等表达技巧,凸显狂放不羁的艺术风格,深刻表现内容主题与思想感情。全曲气韵深沉,语势狂放,是关汉卿散曲代表作,历来为人传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关汉卿(1230?~1300?),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又有祁州(今河北安国)人、解州(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人诸说。约生于金末,卒于元。关汉卿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方面地揭示了金元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等多种典型的妇女形象。剧作大多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曲词本色而精练。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十多种,《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三种仅存残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世祖至元年间,关汉卿中年时创作《一枝花·不伏老》。当时元蒙贵族歧视汉族士人,战乱频仍,科举废置,众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社会地位低下,文人阶层急剧分化。但关汉卿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了独特的生活方式。经历岁月洗礼与勾栏生活沉淀,他挣脱了传统文人“求仕”与“归隐”的生活模式。在作品中,他以傲然姿态直面封建规范,展现出全新的人生意识。这种敢于突破、不甘屈服的精神,通过《一枝花·不伏老》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成为他思想个性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套曲,通过生动活泼的比喻,描绘书会才人的品行才华,以“铜豌豆”自喻展现坚韧顽强性格,体现作者不向黑暗现实屈服、坚守自我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关汉卿终身投身杂剧创作的坚定决心。白朴的词曲注重意境,借景衬人,文字清丽,多表现闺怨哀愁,风格与关汉卿的辛辣诙谐截然不同。

2. 写作手法

双关:“铜豌豆”既指元代妓院对老狎客的俗称,又以金属质地象征坚韧不屈的人格,双关手法赋予市井俚语以精神高度。象征:“出墙花”“临路柳”暗指妓女,“攀花折柳”象征对封建规范的蔑视,通过意象象征传递叛逆态度。夸张:用“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夸张概括生涯,以“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自嘲困境,在自贬中暗藏对世俗评判的蔑视,形成“玩世不恭”的反叛形象。

3. 分段赏析

〔一枝花〕:风月场中的叛逆宣言首曲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元代市井长卷,关汉卿以肆意挥毫的笔触,将“折柳攀花”的浪子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这两句看似简单的白描,却在短短十四个字中,六次嵌入“花”“柳”意象,如连珠炮般直抵人心。在元代的世俗语境里,“出墙花”“临路柳”本就是风尘女子的代名词,而关汉卿却毫不避讳地将“攀花折柳”的狎妓行为公然写就,仿佛故意将世俗的禁忌踩在脚下。“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此句以近乎张狂的夸张笔法,炫耀着自己在风月场中的手段,表面是放浪形骸的自夸,实则暗藏机锋。当他喊出“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时,字字如重锤,不仅是对自身过往生活的总结,更是向封建礼教投出的战书。在那个以“存天理,灭人欲”为纲的时代,他主动拥抱“浪子”之名,不是自甘堕落,而是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将被世人唾弃的生活方式,淬炼成追求自由、反抗束缚的鲜明旗帜,任其在封建伦理的桎梏中猎猎作响。〔梁州第七〕:才情自夸与价值颠覆随着曲牌的转换,曲风骤变,恰似乌云散尽后的晴空,笔调陡然激昂,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剑,寒光四射。“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关汉卿在此大胆地玩起了文字游戏,将原本饱含贬义的“郎君”“浪子”,硬生生地扭转成自我褒奖的荣耀徽章。想象一下,在众人皆以与歌妓为伍为耻的年代,他却昂首挺胸,以领袖、班头自居,这份胆识与魄力,令人咋舌。紧接着,他运用气势恢宏的排比句式,如“分茶攧竹,打马藏阄,五音六律滑熟”,一口气罗列诸多才艺,仿佛一位自信满满的艺术家,在向世人展示自己琳琅满目的作品。而“我曾与歌女作伴……我曾与丽人作伴……”的循环叙述,更像是展开一卷细腻的生活长卷,将他在风月场中的惬意与洒脱,一一铺陈开来。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当属“占排场风月功名首”一句,在“学而优则仕”的主流价值观统治下,他却将“编杂剧,撰词曲”的艺术创作,捧上了“风月功名”的至高地位,彻底击碎了传统文人的仕途幻想。一句“玲珑又剔透”,既是对自身才华的自信诠释,更是对艺术理想的深情告白,其坚守之执着、信念之坚定,跃然纸上。〔隔尾〕:岁月沧桑中的倔强抗争“子弟每是个茅草冈初生的兔羔儿,我是经笼罩老野鸡”,关汉卿用充满乡土气息的比喻,幽默而又略带心酸地自嘲着岁月留下的痕迹。那初生的兔羔儿,象征着青春年少、朝气蓬勃的后辈,而自己却如同经历过无数陷阱与罗网的老野鸡,羽毛不再鲜亮,步伐不再矫健。可当“人到中年万事休”的世俗劝诫如冷风般袭来时,他一句“我怎肯虚度了春秋”的反问,似一声惊雷,划破了岁月的阴霾,展现出绝不向时光低头的倔强。“窝弓冷箭蜡枪头”,他借用民间俗语,将现实中遭遇的种种打压与困境,比作看似凶狠实则脆弱的威胁。在“老野鸡”与“兔羔儿”的鲜明对比中,一句“不曾落人后”的坚定宣言,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即便已如“苍翎毛老野鸡”般饱经沧桑,他依然选择在理想的道路上,如勇士般披荆斩棘,一步一步,坚定地迈向远方,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绝不回头。〔尾〕:“铜豌豆”的精神图腾与生命绝唱全曲在“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呐喊声中,达到了情感与思想的巅峰,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铜豌豆”在元代妓院中,本是老狎客的俗称,平凡无奇。但关汉卿却凭借着天才般的创造力,用“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五组气势如虹的排比短句,对其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使其从一个市井俚语,一跃成为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象征。“落了我牙,歪了我嘴……尚兀自不肯休”,他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将身体的残缺与意志的顽强进行了强烈的反差对比,让人仿佛看到一位伤痕累累却依然屹立不倒的战士。直至“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的决绝誓言,将“向烟花路儿走”的人生选择,升华成了对生命主权的庄严捍卫。这不再是对风月生活的沉迷,而是一场以市井为战场,向封建秩序发起的轰轰烈烈的终极抗争,他要用自己的一生,证明生命的自由与尊严,至死方休。整体艺术点评关汉卿无疑是一位站在文学巅峰的艺术巨匠,他巧妙地驾驭着散曲“衬字自由”的独特特性,如同一位神奇的炼金术士,将市井俚语中那蓬勃的生命力,与文人精神里深邃的思想性,完美地熔铸为一体。文中的排比与连环句,似汹涌澎湃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赋予文字排山倒海般的磅礴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而“铜豌豆”“锦套头”等双关隐喻,则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隐藏在字里行间,让直白的表述之下,暗含着深刻的意蕴,值得细细品味。他以“浪子”这一自毁式的自我定义,如同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毫不留情地撕开了元代文人“八娼九儒十丐”的悲惨生存困境。那一声“不伏老”的震天呐喊,更是奏响了一曲震撼千古、响彻云霄的精神独立之歌。在漫长的文学历史长河中,《一枝花・不伏老》这部作品,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闪耀着叛逆与抗争的璀璨光芒,激励着无数后人,在追求自由与真理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4. 作品点评

这套散曲以“风流浪子”自白,撕开元代士人精神双重面相:表面是“折柳攀花”的市井生活,内里是对封建价值的尖锐反叛。“铜豌豆”的比喻将世俗鄙夷的身份转化为精神旗帜,在士人沉沦的时代,成为不甘屈服的文化宣言。关汉卿“人生贵适意”的态度渗透市井智慧。“分茶攧竹”的享乐与杂剧创作形成共振,他对底层的同情源自切身经历,比士大夫的政治悲悯更具温度。笔下窦娥等形象,正是这种情感的血泪凝结。艺术上,“铜豌豆”将市井切口升华为精神图腾,“占排场风月功名首”则赋予创作以尊严。这一形象既是关氏自画像,也是元代书会才人的精神镜像——他们在雅俗之间,以“不伏老”的倔强构建新价值坐标。曲中“玩世不恭”的表象下,是新型文人人格的觉醒。对个体生命的张扬,呼应着市民文化的价值理念,打破等级秩序,让“才人”以艺术确立独立尊严,这正是作品的精神价值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元代不乏精彩的散曲,但其中最令人肯定的杰作只有四大家的几篇,《一枝花·不伏老》是其中的典范;它精彩在哪,难以完全述论,恐怕是(表现了)他的风流和不逊了。

现代隋树森《〈全元散曲〉评集》

# (《一枝花·不伏老》)最令人难忘的就是这首散曲透露出的狂放不羁。

现代黄光硕《元代的诗词曲》

# 这套曲子句法变化非常大,有正字、增字、衬字、带白、滚白、增句,如果分析不清楚,就要教人如坠五里雾中。也因为其变化大、含藏的因素多,所以其语言旋律之高低轻重疾徐,最为抑扬顿挫,最具音乐感。而其笔用白描,多俚语俗谚,自然活泼中含有无穷的机趣。这样的文字就是元曲蒜酪的风味,也是汉卿出神入化的本色。

现代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

下一篇:元·关汉卿《四块玉·闲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