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
zuì
dōng
fēng
·
·

朝代:元作者:卢挚浏览量:3
yín
zhú
lěng
qiū
guāng
huà
píng
tiān
qíng
jìng
xián
tíng
zhū
xiù
zhēn
lóng
shè
fén
jīn
dǐng
qìng
rén
jiān
jiā
lìng
kàn
qiān
niú
zhī
xīng
yuè
zhuǎn
guò
tóng
shù
yǐng

译文

秋夜,银色烛台摇曳着清冷的烛光,映照在装饰着图画的屏风上,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细小的蛛丝在绣花针旁轻轻飘过,龙涎香与麝香在金鼎中缓缓焚烧。正值人间欢庆的七夕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月光随着时间流转,悄悄洒过梧桐树,投下斑驳的树影。

逐句剖析

"银烛冷秋光画屏":秋夜,银色烛台摇曳着清冷的烛光,映照在装饰着图画的屏风上,

# 冷秋光:一作“秋光冷”。

"碧天晴夜静闲亭":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

"蛛丝度绣针":细小的蛛丝在绣花针旁轻轻飘过,

"龙麝焚金鼎":龙涎香与麝香在金鼎中缓缓焚烧。

# 龙麝:一种香料。

"庆人间七夕佳令":正值人间欢庆的七夕佳节,

# 佳令:佳节。,庆:庆祝。

"卧看牵牛织女星":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

# 卧:躺着。

"月转过梧桐树影":月光随着时间流转,悄悄洒过梧桐树,投下斑驳的树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沉醉东风・七夕》是元代卢挚创作的一首散曲,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七夕夜的静谧与浪漫。起笔“银烛冷秋光画屏”,用银烛、冷光渲染出清幽氛围,奠定宁静基调;“碧天晴夜静闲亭”接续描绘闲亭夜色,将其与碧空、夜色相融,尽显安谧之美。“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聚焦女子乞巧、焚香等民俗细节,烘托节日氛围。“庆人间七夕佳令”直抒佳节之喜,点明主题。收尾“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由人间转向星空,借仰望双星与月影移转,寄托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景情交融,画面感十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卢挚(1242?~1314?),元代文学家。字处道,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世祖至元五年中进士,历任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等职,官至翰林承旨。卢挚兼擅诗文词曲,诗与刘因比肩,文与姚燧齐名。其散曲作品存世较多,多写闲适隐逸生活,表现对功名宦途生涯的厌倦;亦写登临凭吊之作,寄寓对时势兴衰的感慨,情感真挚,风格明丽。著有《疏斋集》《疏斋后集》《江东稿》等。今人辑有《卢疏斋辑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七夕的散曲,描绘了七夕之夜的美妙景致与节日氛围,既表达了对七夕佳节的喜爱,也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这首元曲用典含蓄精巧。“蛛丝度绣针”运用了用《荆楚岁时记》“七夕穿七孔针”的乞巧习俗的典故,以女子穿针引线的细节,暗合节日“乞巧”内核,既具生活气息,又隐现独处者的细腻情思。“牵牛织女星”直接援引牛郎织女传说的深化典故,借神话寄托人间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化用:这首元曲化用手法巧妙自然。首句“银烛冷秋光画屏”化用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以“冷”“静”二字渲染秋夜氛围,变原诗的深宫孤寂为闲亭清寂;结句“卧看牵牛织女星”直接套用杜牧成句,却以“月转过梧桐树影”延伸画面,从人物静态描写转向月光移动的动态描写。“龙麝焚金鼎”化用古典诗词中“焚香”意象,以龙脑、麝香入鼎的香气,烘托节日的庄重与静谧,典俗交融中见雅致。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以工整对句切入,形成内外交织的空间场景。“银烛”点明夜的降临,烛火的“冷”与“秋光”叠加,既写出秋夜的清冽,又暗衬心境的沉静。“画屏”在此有双重意味:表层是绘有图案的屏风,烛光摇曳下光影斑驳,增添古典雅趣;深层暗用“画屏择婿”典故(《新唐书》载窦皇后以画屏选婿),将七夕与人间婚恋相勾连,暗示此夜既是天河双星的佳期,亦是尘世女子祈愿良缘的时刻。视角转向室外,“碧天”“晴夜”勾勒辽阔澄明的夜空,“闲亭”的“闲”字既写亭台空寂,又隐透人物静待节俗的闲逸,为后文铺垫出静谧而充满期待的氛围。中间三句“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聚焦民俗细节,将笔触从景物转向人事。“蛛丝度绣针”化用古代“乞巧”习俗:据《开元天宝逸事》,七夕女子捉蜘蛛观蛛网疏密卜“得巧”多少,《西京杂记》亦载“穿七孔针”之俗。“度”字精准捕捉女子以细如蛛丝的彩线穿针的动作,既见手艺之巧,更含对“巧心”“巧缘”的祈盼。“龙麝焚金鼎”则从嗅觉渲染氛围,龙脑香与麝香在鼎中氤氲,既是敬神的仪式,亦为节俗增添雅致气息。前两句以工笔细描刻画场景,“庆人间七夕佳令”则直抒胸臆,一个“庆”字喷薄出人间对节日的喜悦与重视,将民俗活动的热闹与内心的期待推向高潮。末二句“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将视角转向星空,在动静交织中深化情感。“卧看”二字极具画面感:或躺于庭院,或倚于栏杆,仰望天河中闪烁的牵牛织女星。这一动作既是对神话传说的凝视,亦是对自身情感的投射——牛郎织女的“盈盈一水间”承载着人间对忠贞爱情的共鸣,女子“卧看”的姿态里,既有对双星相聚的向往,亦暗含对自身姻缘的憧憬。“月转过梧桐树影”以月轮移动的细节写时间流逝,“转”字兼具动态与诗意:月光悄然移过梧桐,既是自然规律的呈现,亦暗示女子观望之久、用情之深。树影的挪移如同一帧帧默片,记录着从入夜到夜深的时光轨迹,既似不愿打扰双星私语的温柔回避,又从侧面写出对人间美好瞬间的眷恋——时光易逝,而此刻仰望星空的痴情与期待,却在静谧中凝成永恒。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虽篇幅短小,却匠心独运,在结构布局上颇具巧思。先由“银烛冷秋光画屏”切入室内细腻景致,再以“碧天晴夜静闲亭”拓展至室外环境,由内而外渲染氛围;从“庆人间七夕佳令”对节日的宏观感慨,转向“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对乞巧女子的细节刻画,层层递进,生动鲜活。其意境优美,意象色彩明丽,巧妙映照出女子的内心情思。语言表达或直白点题,或含蓄抒情,收放自如,韵味悠长。这种典雅的文辞风格,也正是元代前期文人散曲创作的典型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宋方壶《山坡羊·道情》

下一篇:元·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