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
·
yǒng
shì

朝代:元作者:张鸣善浏览量:3
luò
yáng
huā
liáng
yuán
yuè
hǎo
huā
mǎi
hào
yuè
shē
huā
lán
gān
kàn
làn
màn
kāi
yuè
céng
jiǔ
wèn
tuán
yuán
yuè
yǒu
yíng
kuī
huā
yǒu
kāi
xiè
xiǎng
rén
shēng
zuì
bié
huā
xiè
liǎo
sān
chūn
jìn
yuè
quē
liǎo
zhōng
qiū
dào
rén
liǎo
lái

译文

洛阳的牡丹花,梁园的明月,好花应不惜钱去买,明月也应不惜钱去买。倚靠着栏杆观赏着烂漫盛开的花朵,举酒问明月为何如此团圆。月有圆有缺花有开有谢,细想人生最苦的事情莫过于离别。花谢了到了春天会再开,月缺了到了中秋又圆,人离去了什么时候能再来呢?

逐句剖析

"洛阳花":洛阳的牡丹花,

# 洛阳花:即洛阳的牡丹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称洛阳牡丹天下第一。

"梁园月":梁园的明月,

# 梁园月:即梁园的月色。梁园,西汉梁孝王所建。孝王曾邀请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家在园中看花赏月吟诗。

"好花须买":好花应不惜钱去买,

"皓月须赊":明月也应不惜钱去买。

# 赊:原指买卖货物时延期付款或收款,这里也指买。“好花须买,皓月须赊”互文。

"花倚栏干看烂熳开":倚靠着栏杆观赏着烂漫盛开的花朵,

# 花倚栏干看烂熳开:“倚栏干看花烂熳开”的倒装,下句同此。熳:曼延,“烂熳”古同“烂漫”。

"月曾把酒问团圆夜":举酒问明月为何如此团圆。

# 月曾把酒问团圆夜: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月有圆有缺花有开有谢,

"想人生最苦离别":细想人生最苦的事情莫过于离别。

"花谢了三春近也":花谢了到了春天会再开,

# 三春:孟春、仲春、季春,借指春天。

"月缺了中秋到也":月缺了到了中秋又圆,

"人去了何日来也":人离去了什么时候能再来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吕·普天乐·咏世》元朝散曲家张鸣善的小令代表作之一。这首小令以“咏世”为题,全篇紧扣“想人生最苦离别”展开,表面倾诉离愁别绪,实则借此展现作者的人生态度,抒发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小令整体结构精巧,遣词新颖巧妙,将哲理融入字里行间,意味深长,值得细细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家

张鸣善(?~?),元代散曲家。名择,号顽老子。祖籍平阳(今山西临汾),家在湖南,流寓扬州。曾任淮东道宣慰司令史,入明任江浙提学,不久即称病辞官,隐居吴江。其填词作曲皆词藻丰赡,常以诙谐语讽人,内容多揭露官场黑暗、当道昏庸。所作杂剧《包待制判断烟花鬼》《党金莲夜月瑶琴怨》和《十八公子大闹草园阁》三种,都已亡佚。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根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张鸣善在当时颇具声名,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料记载极为匮乏。如今仅能大致推断其生活于元末明初,其创作的作品与人生经历也难以一一对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小令,全曲围绕“想人生最苦离别”展开,先借洛阳花、梁园月等景象,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再由花月盈亏开谢引发出对人生离别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倒装:“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两句为倒装句,实际为“倚栏干看花开烂熳,把酒问月团圆夜”,此二句将“买花”“赊月”的心境形态化,通过这种特殊的句式结构,突出了作者赏花赏月时的心境和行为,营造出一种与花月团圆、其乐融融的氛围,使表达更具韵味。

3. 分段赏析

前六句写洛阳牡丹盛开和梁园赏月的胜景,以欢乐场面为后面的离愁作铺垫。“洛阳花”指的是素有“天下第一”美誉的牡丹花;“梁园月”则是在梁园观赏到的月色。梁园又名兔园、梁苑,由汉代梁孝王刘武所建。梁孝王喜好结交宾客,常邀请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大家在园中雅集,此地因而成为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之所。“好花须买,皓月须赊”采用合璧对的形式,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进一步阐述对花与月的珍视。花好月圆的美好,千金难换。“赊”本义是购物时暂缓付款,在此处意味着即便手头拮据,也要将美好揽入怀中,生动展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第“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属于倒装句式,实际为“倚栏干看花开烂熳,把酒问月团圆夜”,这两句将“买花”“赊月”时的心境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态,勾勒出一幅人与花月相伴、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后五句便是更进一层的情感抒发与议论。“月有盈亏,花有开谢”与苏东坡笔下“月有阴晴圆缺”意境相通,都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冷静思索;“想人生最苦离别”则流露出对人生聚散无常、好景难再的无奈慨叹。离愁别绪向来是文人创作的重要主题,而作者在此曲中,不仅抒发了愁绪,还蕴含着豁达与自我宽慰的心境。“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构成鼎足对,分别写花、月、人。首句“花谢了三春近也”承接前文“花有开谢”,“三春”泛指春天,与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传递出对新生的期待。第二句“月缺了中秋到也”承接“月有盈亏”,点明月亮到中秋自然圆满。第三句由花月延伸至人,一句“人去了何日来也”的喟叹,与花、月的更迭循环形成强烈反差,为离愁别绪增添了浓重的感伤色彩,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这首曲子在艺术手法上独具创新,结构编排巧妙。起首六句,花月交替铺陈;至六七句,将花月并提后自然过渡到人;收尾三句,又分别以花、月起兴,最终落点于人生感悟。全曲首尾呼应,层次递进有序,议论既生动形象,又饱含理趣,构思精巧却不着痕迹,浑然天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写离别之苦,饱含美景难再、欢乐不永之意和人生无常的慨叹。

柳州市职业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史庭宇《元代湖南散曲研究》

# 此曲多议论句,但议论中既有深沉的情感,又有花月的形象,所以读来并不嫌枯燥。

扬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绍华《扬州元曲家述略》

# 小令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前四句“花”、“月”在这里是天地间美好事物的代称,后两句暗寓“好景不长,时不我待”之意,表达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中南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研究生梁艳《元代文人张鸣善初探》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陈孚《居庸叠翠》

下一篇:元·姚燧《南乡子·日觉鬓霜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