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chūn
·
·
guī
yuàn

朝代:元作者:徐再思浏览量:3
qiè
shēn
huǐ
zuò
shāng
rén
qiè
mìng
dāng
féng
xìng
bié
shí
zhǐ
shuō
dào
dōng
sān
zǎi
què
guǎng
广
zhōu
shū

译文

我真后悔嫁给商人为妻,偏又命运不好,逢上了负心的郎。临走时,说是到东吴去,三年过后,却从广州寄来了信。

逐句剖析

"妾身悔作商人妇":我真后悔嫁给商人为妻,

# 妾身悔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中,有“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诗句,此句用白居易诗意。

"妾命当逢薄幸夫":偏又命运不好,逢上了负心的郎。

# 薄幸夫:负心的丈夫。

"别时只说到东吴":临走时,说是到东吴去,

# 东吴:泛指太湖流域一带。

"三载余":三年过后,

"却得广州书":却从广州寄来了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阳春曲·闺怨》是元代散曲家徐再思创作的小令。主题围绕闺怨,以闺妇口吻抒发对商人丈夫的哀怨。写作手法上,直抒胸臆表达后悔与埋怨,通过行程对比强化情感。开篇“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直接吐露闺妇悔意与对丈夫薄情的不满。后续“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借丈夫离别时与实际去向的反差,突出其行踪不定,加深闺妇哀怨。此曲脱胎于前人诗作意境,以质朴语言生动展现闺妇被冷落的无奈与哀怨,将闺怨主题刻画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曾任嘉兴路吏,以擅写散曲名世。其散曲以悠闲生活与闺情春思、恋情、江南自然景物、归隐等题材为主,也有一些赠答、咏物为题的作品。徐再思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合辑二人散曲作品为《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代表作品有《水仙子·夜雨》《蟾宫曲·春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代散曲,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抒情诗。作品以商人妇的口吻,直白而深刻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久别不归的哀怨与愤懑,通过“悔作”“薄幸”等直露的控诉,展现了元代社会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与孤独。诗中化用唐代《啰唝曲》及白居易《琵琶行》的意境,但突破原作的含蓄风格,以“开门见山”的笔法强化了情感冲击力,既是对传统闺怨主题的继承,也是元散曲通俗化、市井化的典型体现。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两句以重复的“妾”字开篇,通过强烈的情感宣泄直接点明主题,毫无掩饰地表达对婚姻的悔恨与对丈夫的怨恨,体现了散曲“直露本色”的语言风格。

3. 分段赏析

“妾身悔作商人妇”,开篇这句宛如一声饱含心酸的长叹,直截了当地吐露了女子内心深处的悔恨。“悔作”二字,斩钉截铁,将女子对成为商人妇这一身份的追悔之情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在古代,商人因逐利而常常四处奔波,致使妻子独守空闺,饱受相思之苦。此句不仅点明了“闺怨”的主题,更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女子内心深处那扇装满哀怨的大门,为全曲奠定了浓郁的伤感基调。“妾命当逢薄幸夫”,紧承上句,女子进一步将内心的愤懑归咎于命运。“当逢”二字,尽显无奈,仿佛在诉说这一切皆是命运的捉弄,自己只能无奈承受遇上薄情丈夫的悲惨境遇。这里的“薄幸夫”,深刻地揭示了女子对丈夫的不满与怨恨,她怨丈夫的薄情寡义,叹自己命运的凄苦,这种对命运的喟叹,让闺怨之情愈发深沉。“别时只说到东吴”,此句以回忆的方式,详细叙述了丈夫离别时的情景。“只说”二字,含义颇深,一方面表现出女子对丈夫话语的单纯轻信,另一方面也为下文情节的转折埋下了伏笔。它让读者仿佛看到女子在丈夫离别时,怀揣着对重逢的期待,深信丈夫所言的行程,却未曾料到日后的变故,从而使女子的失望与哀怨在对比中更具冲击力。“三载余,却得广州书”,这两句将剧情陡然一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三年多的漫长等待,女子满心以为丈夫在东吴,然而等来的却是从广州寄来的书信。“三载余”强调了等待时间的漫长,加重了女子独守空闺的煎熬之感;“却得”则突出了意外之情,表现出商人行踪的飘忽不定,让女子的期待瞬间落空。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将女子的哀怨推向了高潮,深刻地展现出她在漫长等待后得知真相时的痛苦与无奈,使闺怨主题在这跌宕的情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整首曲通过这几句层层递进的描写,以直白而有力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闺中女子因丈夫远行不归而产生的悔恨、无奈与哀怨交织的复杂情感。

4. 作品点评

徐再思的《阳春曲·闺怨》脱胎于唐刘采春《啰唝曲》等前人诗作,却独具特色。它以散曲小令直露本色,将“闺怨”之意展现得更为显豁,“悔作”“当逢”等词使口吻生动如在眼前。此曲化唐诗含蓄为显露,这种改写既展现了夺胎前人成作以出新的巧妙,又根据元代实际更改细节,如将地点从桐庐改为东吴,体现对现实生活的考量。该曲在以曲的形式演绎“闺怨”题材方面,丰富了文学表现形式,展现出元代散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杨维桢《鲛人曲》

下一篇:元·高明《商调·金络索挂梧桐·咏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