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冤家":我那俏冤家,
# 俏冤家:此指在外远游的爱人。
"在天涯":远在天涯,
"偏那里绿杨堪系马":你怎么在外边贪恋新欢,怎么偏偏只有外边才能留得住你?
# 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偏是那里的绿杨树能够拴住你的马。此系怨词,恨爱人久离不归。
"困坐南窗下":懒洋洋地坐南窗下,
# 困坐:懒洋洋地坐着。
"数对清风想念他":每每对着清风想念他。
# 数:每每。
"蛾眉淡了教谁画":细长的眉毛淡了教谁来描画?
# 蛾眉:弯而长的眉毛。
"瘦岩岩羞带石榴花":脸瘦得不像样子,羞得不敢戴上那石榴花。
# 带:即“戴”。,羞:害羞。,瘦岩岩:瘦骨嶙峋貌。
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关汉卿(1230?~1300?),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又有祁州(今河北安国)人、解州(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人诸说。约生于金末,卒于元。关汉卿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方面地揭示了金元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等多种典型的妇女形象。剧作大多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曲词本色而精练。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十多种,《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三种仅存残曲。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闺怨题材的小令。此曲以闺中女子的口吻抒写其夏日相思之情,写得大胆泼辣。
2. 写作手法
用典:“蛾眉淡了教谁画”借用汉代张敞为妻画眉的典故。张敞因为每天早起为妻子画眉,耽误了不少的时间,导致经常在上朝的时候迟到。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现出少妇对夫妻恩爱生活的回味与渴望。双关:“偏那里绿杨堪系马”此句一语双关,既点明夏日的时令,又比喻滞留异乡、拈花惹草的负心郎。
3. 分段赏析
开篇的“俏冤家”一词,堪称传神之至。“冤家”本就是女子对爱人的亲昵称呼,已然惹人怜爱,再加上“俏”字,更让人倾心不已。但如今,他却远走天涯,一去不复返,这怎能不让人心生怀疑。“偏那里绿杨堪系马”一句,更是将怀疑转化为了抱怨。“偏”在此处作为副词,意味着事情的发展与预期截然相反。这一个“偏”字,将少妇爱到了极致,怨也深到了极点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句一语双关,既点出了夏日的时节,又暗喻那滞留他乡、沾花惹草的薄情郎。曲子的前三句,把爱与恨交融在一起,表面是在埋怨“绿杨”,实则是在怨恨爱人不知早早归来,不懂得珍惜爱情。实际上,远在他乡的情人或许并非她所猜测的那样,这或许是少妇的“多虑”之举。然而,“多虑”恰恰是一种深情厚爱的体现,所以即便有所抱怨,她也未曾彻底放弃。因此,第四、五句“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描绘出一种极度慵懒、无所事事的状态,只能一次次对着清风倾诉自己对远方之人的思念,有着“不思量,自难忘”、难以摆脱的痛苦。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词浅意深,清风虽美,情思更浓,进一步凸显了少妇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与爱意愈发深沉笃定。第六句“蛾眉淡了教谁画?”借用了汉代张敞为妻子画眉的典故,展现出少妇对夫妻恩爱生活的回味与渴望。然而,美好愿望难以实现,最终只落得“瘦岩岩羞带(戴)石榴花”。“瘦岩岩”相较于“憔悴”,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瘦弱的模样。“羞”字更是神来之笔,既包含着因自身消瘦与戴花不相称而产生的自我调侃,又流露出无人欣赏戴花的寂寞。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这里暗含了这一含义,且表述得更为形象生动,精准地刻画出少妇难以言表的复杂心境。
4. 作品点评
这支曲子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颇具词的韵味。首句“俏冤家”是贯穿全篇的核心之句。少妇的思念、猜疑与埋怨皆由此而生;少妇对往昔美满生活的怀念,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以及“女为悦己者容”的微妙心理,也都以此为基点展开。因此,全篇所描绘的少妇种种情态,皆紧密围绕着“俏冤家”展开,每一句都落到实处,毫无赘余之笔。
# 这个困坐在南窗下的小女子,在这样一个夏天,除了无数次的“数对清风想念他”之外,似乎再无其他事情可做了。爱情就是她的一切,是她全部的生活,没有爱情,她完全是一副心灰意懒、生趣全无的样子。
齐鲁师范学院教授李雁、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
# 题为写夏日时光,实是写思妇夏日思人。以埋怨远人开首,传达出少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深。他远在天涯,是不是情系别处,在外边攀花折柳?当然这是少妇的思极之辞。“绿杨堪系马”句,化吴文英《莺啼序》“十载西湖,傍柳系马”句入曲。“困坐”、“数对”二句,写思妇因愁思而慵懒,一次次地面对清风想念远人,更进一步描绘出她对丈夫的真挚情意。思妇想到过去丈夫在时,夫妻恩爱,而现在又教谁给自己画眉呢?为思亲人,身体消瘦了,还有什么心思去插红花精心打扮呢?就是打扮了又有谁来赏识呢?这里化用了张敞为妇画眉的典故,活脱脱地写出了少妇内心极为痛苦、极度失望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这支曲子在表情达意时曲折委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使人在想像中体会到含在其中的不尽之意,其艺术魅力,尤为感人。
信阳师范学院教授王忠阁《元曲大辞典》
上一篇:元·丁鹤年《兀兀》
下一篇:元·吴西逸《清江引·秋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