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ǔ
jué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shù
shù
xīn
kāi
cuì
yǐng
fēng
qíng
tài
bèi
chūn
guó
fán
chuān
hèn
bàn
yǎn
cūn
qiáo
bàn
yǎn

译文

几棵柳树刚刚抽出翠绿的新叶,整齐排列,在阳光的映照下,翠影婆娑,它们在春风中轻盈摇曳,那婀娜的姿态仿佛被迷人的春色所陶醉。心中满是对故乡樊川的眷恋与思念,这份哀愁难以排解,眼前的柳树,一半遮掩着村边的小桥,一半轻拂着潺潺的溪水。

逐句剖析

"数树新开翠影齐":几棵柳树刚刚抽出翠绿的新叶,整齐排列,在阳光的映照下,翠影婆娑,

"倚风情态被春迷":它们在春风中轻盈摇曳,那婀娜的姿态仿佛被迷人的春色所陶醉。

"依依故国樊川恨":心中满是对故乡樊川的眷恋与思念,这份哀愁难以排解,

# 樊川:在长安城南,杜佑别墅所在地,诗人小时常在此游玩。,故国:故乡。

"半掩村桥半掩溪":眼前的柳树,一半遮掩着村边的小桥,一半轻拂着潺潺的溪水。

# 掩溪:一作拂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柳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几棵柳树新绿的枝叶整齐排列,展现出清新自然的春日景象。运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拟人修辞,生动地写出柳树在春风中摇曳生姿、风情万种的姿态,通过对春天柳树及周边景色的描写,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喜爱,又蕴含着对故乡樊川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愁绪,展现出诗人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拟人:“倚风情态被春迷”一句将柳树拟人化,赋予柳树“倚风”的姿态和“被春迷的情态,把柳树在春风中摇曳多姿的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仿佛柳树具有了人的情感和姿态。借景抒情:诗人借描写柳树“半掩村桥半拂溪”的景象,以及“数树新开翠影齐”的春日之景,抒发了“依依故国樊川恨”的情感,借眼前的柳树与周围的景色,寄托了自己对故乡樊川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含蓄。烘托:诗中的春景对柳树起到了烘托作用,以春天的生机勃勃、美好迷人来烘托柳树的婀娜多姿,使柳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同时,柳树的形象又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情感,美好的春景与柳树的美景,与诗人心中的“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诗人愁绪的深沉和难以排解。虚实结合:“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是对眼前柳树实景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柳树的形态和在春风中的姿态。而“依依故国樊川恨”则是诗人心中的情感,是虚写,是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实写与虚写相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既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又有深沉的情感内涵。

2. 分段赏析

《柳绝句》前两句主要是对柳树及春景的描写,首句开篇点题,直接描绘柳树。一个“齐”字,更是别具匠心,写出了柳树新叶整齐排列的形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柳树拟人化。“倚风”一词,赋予柳树以人的姿态,仿佛柳树如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诗人通过这一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柳树在春风中那迷人的姿态,使柳树的形象更加鲜活、灵动,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春天的魅力以及柳树与春天相互交融的美妙意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眼前这美好春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诗人的情感。“依依”饱含深情,“故国樊川”点明故乡,“恨”字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却无法归去的无奈、哀愁,是对往昔岁月与故乡人事的深深眷恋,让情感从对春景的赞美上升为对故乡的深沉思念。“半掩村桥半拂溪”,描绘柳树生长在村桥边,枝叶半掩村桥、轻拂溪水,勾勒出宁静质朴的乡村山水画卷,看似写景,实则结合上句,强化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景结情,含蓄委婉,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郑遨《富贵曲》

下一篇:唐·李白《赠钱征君少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