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数春来":掰着手指数来了春天,
"弹指惊春去":却惊讶地发现,弹指之间春天就已过去。
# 弹指:本为佛家语,“一弹指”的略语,喻时间短暂。
"蛛丝网落花":蛛丝网兜住了落花,
"也要留春住":也要把春留住。
"几日喜春晴":好几天为春晴而欢喜,
"几夜愁春雨":却又一连几夜愁听春雨。
"六曲小山屏":曲折的小山屏风,
# 六曲小山屏:可开可合的六折画屏。六曲,指屏风一共六扇。
"题满伤春句":写满了伤春的诗句。
"春若有情应解语":春天如果真有感情,就应该了解我的心曲,
# 解语:善解人意。
"问着无凭据":可问起来却没有凭据。
"江东日暮云":傍晚时,江东烟霭迷濛;
# 江东:“江东”二句:为唐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二句的倒用。
"渭北春天树":春天里,渭北一片花树,
"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不知道哪里是春天的住处?
# 那答儿:哪里,哪边。元人俗语。
元代散曲作家
薛昂夫(1267?~1350?),元代散曲作家。原名薛超吾,为其蒙古姓名,以第一字为姓,字昂夫,号九皋,汉姓随其父姓马,故又称马昂夫、马九皋,回鹘(今维吾尔族)人,定居隆兴(今属江西南昌)。早年师从刘辰翁,曾任江西行省令史、佥典瑞院事、太平路总管等职,后以秘书监卿致仕。其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曲,整体风格疏宕豪放,题材主要以咏史叹世、乐隐乐闲为主。其怀古与游赏之曲也富有特色,豪放中又见华美。现存散曲作品有小令65首,套数3篇,见录于《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乐府群珠》等集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双调带过曲,表达了惜春的情怀,抒写对友人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对比:“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将对春天到来的期待与对春天匆匆离去的惊讶、无奈作对比,突出了时光流逝之快。“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把因天气变化对春天产生的不同情绪进行对比,“喜”与“愁”相互映衬,表现出词人对春天复杂而又细腻的情感。象征:“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蛛丝本是微小之物,它努力去网住落花,看似不自量力。这里蛛丝网落花象征着词人对留住美好春天的执着与无奈。就像在生活中,我们面对一些无法挽留的美好事物时,明知可能徒劳无功,但仍忍不住去努力尝试,蛛丝就代表了这种微弱却坚定的力量。情景交融:词人描绘了“蛛丝网落花”的画面,蜘蛛试图用网留住落花,也就是留住春天,词人借这一情景,将自己对春天的留恋不舍之情融入其中,景中含情。“六曲小山屏,题满伤春句”,在屏风上题写伤春之句,将内心的伤春之情与眼前的屏风之景结合,情景交融,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词人的惆怅。承上启下:上片围绕对春天的留恋、伤春情绪展开,下片“春若有情应解语,问着无凭据”承接上片对春天的情感,进一步发出对春天的追问,而后“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又开启对春天去处的探寻,从伤春过渡到寻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整首曲子的情感表达更加连贯自然。化用:“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中“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原句是杜甫对李白的思念,这里词人化用此句,通过这一富有诗意的景象,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追寻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巧妙化用南宋高观国《卜算子·泛西湖坐间寅斋同赋》的意境,将爱春、惜春、伤春的多重情感熔铸其中。“屈指”与“弹指”、“春来”与“春去”形成鲜明对照,强烈的时间反差更显作者对春逝的深沉慨叹。“蛛丝”二句以景抒情,运用传统比兴手法,将主观心绪融入客观物象。“留春住”三字直抒胸臆,使得物我情感深度交融,其中“蛛丝网落花”的意象明显借鉴辛弃疾《摸鱼儿》“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的笔法,实现了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通过晴雨交替的细腻刻画,展现出作者因春景变化而起伏不定的复杂心绪,最终于“六曲小山屏”上题满伤春词句,将伤春主题推向高潮。后段《清江引》以五七言句式为主,末句加入衬字,尽显元曲特有的灵动韵律。“春若有情应解语”一句承前启后,巧妙借鉴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温庭筠“花若有情还怅望”的创作手法,在转折中传递出委婉含蓄的情感。“问着无凭据”则暗示春之无情,不解人意,徒留世人空自伤怀。“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直接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的诗句,借杜诗原有的怀友之意,寄托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不仅点明伤春缘由,更深化了作品主题。收尾句“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脱胎于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的词意,既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惋惜,又暗含对友人的牵挂,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曲子在结构上很有巧思。前半部分用了很多笔墨写伤春的心情,细细描绘春天过去的遗憾;后半部分巧妙地用了古人的诗句,含蓄地透出说不完的离别愁绪。前后两部分接得很自然,把情感融入景物描写里,用有限的景象引出了没完没了的思绪,达到了话虽说完但意思还没尽的效果。写作时,作者随手用了前辈们写惜春伤春的经典句子,却能写出新东西,把这些名句巧妙地融进曲子里,变成一篇完整自然的新作。既保留了诗词的文雅韵味,又有元曲本身通俗活泼的特点,能看出作者文学功底深厚,在古典诗词和元曲之间搭起了一座巧妙的创作桥梁。
上一篇:元·王元鼎《凭阑人·闺怨》
下一篇:元·王哲《调笑令·调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