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飞飘白雪":柳絮纷飞如飘洒的白雪,
# 絮飞飘白雪:柳絮在空中飞舞,好像纷纷扬扬的白雪。
"鲊香荷叶风":荷叶风中送来腌鱼的香气,
# 鲊:一种用盐腌制的鱼。
"且向江头作钓翁":暂且去江边做个钓鱼翁。
"穷":穷困啊,
"男儿未济中":男儿正处于时运不济中,
"风波梦":人生的风波患难如梦境,
"一场幻化中":终究都在变幻虚无中。
"担头担明月":担头上挑着明月的清辉,
"斧磨石上苔":斧头在石上磨出了青苔,
"且做樵夫隐去来":暂且做个樵夫归隐去来。
"柴":砍柴啊,
"买臣安在哉":朱买臣如今何在?
# 买臣安在哉:意谓朱买臣虽已不在了,但有才能而被埋没的人却有好多。
"空岩外":空寂的山岩外,
"老了栋梁材":栋梁之材白白衰老了。
# 栋梁:房屋的大梁,比喻担当国家重任的人。
"夜来西风里":昨夜在萧瑟的西风里,
"九天鵰鄂飞":九天之上雕鹗展翅高飞,
# 鄂:也是一种猛禽,俗称鱼鹰。,鵰:又叫鹫,猛禽,上嘴钩曲,能捕食各种小动物。,九天:指极高的天空。
"困煞中原一布衣":困煞了我这中原的一介布衣。
# 布衣:平民,未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也自称布衣。
"悲":悲叹啊,
"故人知未知":故人们可知道我的心意?
# 故人:老朋友。
"登楼意":登楼远眺的壮志豪情,
"恨无上天梯":只恨没有上天的阶梯。
# 上天梯:登天的梯子,比喻仕途得以进身的阶梯。
“元曲四大家”之一
马致远(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创作以格调飘洒脱俗,语言典雅清丽著称。杂剧或写历史兴亡之爱国主题,或写士人怀才不遇之穷愁困顿,多数则写隐居乐道、神仙道化,以寄孤愤。散曲多写景纪行、叹世归隐之作。风格皆豪放清逸。马致远终生致力于剧曲创作,所作杂剧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青衫泪》及与人合写的《黄粱梦》七种,其中《汉宫秋》最为著名。散曲有辑本 《东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曲小令。也是一首垂钓登高曲。围绕作者个人的生活与情感,借江边垂钓、山中樵夫、西风下的登临等场景,生动展现元代文人的生存境遇。抒发怀才不遇、宏志难展的愤懑之情,表达对现实境遇的不满。
2. 写作手法
想象:“絮飞飘白雪,堂乍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絮飞飘白雪”将柳絮纷飞的形象与白雪结合,“鲊香荷叶风”则将嗅觉中的“鱼鲜之香”与触觉中的“荷风”结合,在现实场景中融入了记忆或预期中的气味。通过想象构建出一个超脱尘世的隐逸情境。议论:“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四句以直白议论,袒露诗人直面困窘的态度。他直言身处困厄、时运不济的现实处境,却以“风波梦”“幻化中”的论断,将人生苦难解构为虚无缥缈的梦境,暗含对无常世事的冷峻洞察。用典:“柴,买臣安在哉?”借朱买臣典故,以汉代名臣早年樵薪得志的反差,体现有才之士被埋没的普遍悲剧。直指社会对人才的摧残。直抒胸臆:““困煞中原一布衣”中,突出诗人胸怀壮志却困于“中原布衣”的现实。对比:“九天雕鹗飞”的自由翱翔、气势磅礴与“困煞中原一布衣”的困顿窘迫进行鲜明对比,凸显诗人精神境界的高远与现实处境的低迥。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前者的“自由飞扬”反衬后者的“压抑困窘”,突出诗人对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无奈,使情感表达更具冲击力。环境描写:“夜来西风”“夜”的深沉、“西风”的凛冽,共同勾勒出一幅肃杀、孤寂的画面。
3. 分段赏析
首曲以“絮飞飘白雪,鲊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开篇,绘就一幅暮春至夏的江边图景。纷飞的柳絮如白雪洒落,荷叶清风裹挟着鱼鲜之香,诗人悠然行至江边,欲做钓翁。这三句融情于景,将闲适心境与自然景致巧妙融合。后四句“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转为议论,直面困窘境遇,以“幻化”喻人生风波,尽显超脱尘世的旷达,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现实的轻蔑与消极反抗。次曲聚焦樵夫生活,“担头担明月,斧磨石上苔,且做樵夫隐去来”描绘出一幅静谧的月夜樵归图。明月高悬,樵夫担柴而归,唯有斧凿青石之声在空山回荡,隐士生活的孤寂跃然纸上。诗人借朱买臣砍柴发迹却早已不在的典故,以“柴,买臣安在哉?空岩外,老了栋梁材”自况,将自身比作被埋没的栋梁之材,“空”与“老了”二词,道尽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尾曲情感更为浓烈,“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以雄浑笔触,塑造出西风凛冽、大鹏翱翔九天的壮阔画面,与“困煞”的布衣文人形成强烈反差。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既展现渴望施展抱负的文人形象,又宣泄出才华难展的悲愤。“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进一步深化情感,诗人悲叹壮志难酬无人理解,恨自己空有“登楼揽月”的抱负,却无进阶之路,将怀才不遇的悲怆与无奈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这三首元曲小令相互勾连,情感逐层递进,深刻展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绪。其中蕴含的抗争之意虽隐晦却坚定,以艺术化的表达传递出文人对不公世道的不满与反抗,极具感染力与批判性。
上一篇:元·张翥《清平乐·先生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