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sōng

朝代:唐作者:杜荀鹤浏览量:2
xiǎo
tóu
shēn
cǎo
ér
jīn
jiàn
jué
chū
péng
hāo
shí
rén
shí
líng
yún
zhí
dài
líng
yún
shǐ
dào
gāo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逐句剖析

"自小刺头深草里":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而今渐觉出蓬蒿":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 蓬蒿:即蓬草、蒿草。

"时人不识凌云木":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 凌云:高耸入云。

"直待凌云始道高":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 始道:才说。,凌云:高耸入云。,直待:直等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松》为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笔墨凝练却意蕴深远,字里行间流淌着哲理之思,引人反复品读。诗中对小松的刻画简练而生动,既暗含诗人虽才华卓绝却因出身寒微而遭冷遇的愤懑,亦透露出对世态的不平。此诗开篇以简练笔触勾勒小松之形貌,点染其独特风姿;次句笔力雄健,尽写小松破土而出、蜕变凌云之壮阔气象。后二句笔锋陡转,借“时人不识”之叹,暗讽世人目光短浅、见木不见林之弊——所谓“时人”,实为庸碌之辈、愚昧之徒,难辨璞玉之真。全篇托松喻人,以物讽世,言简意赅而意蕴深远,字字珠玑中暗藏机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小松》由唐代杜荀鹤创作。杜荀鹤出身寒微,虽年轻时才华出众,却因在京城没有人脉,屡试不第,难以施展抱负,一生困厄潦倒。就如同诗中起初被埋没在深草里的小松,有才却无人赏识。他有感于此,创作此诗,借小松自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时人不识人才、只看表面现象的批判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松之境遇,暗喻自身虽怀瑾握瑜、才情卓绝,却因寒门出身而困于草莽,空有凌云之志而难遇知音,字里行间尽是怀才不遇的郁愤与世道不公的悲慨。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松树被赋予“刺头”(抗争)与“凌云”(抱负)的特质,实为诗人自我写照,借物言志,以松之成长抒发人生志向。

3. 分段赏析

首句“自小刺头深草里”,描绘小松初破土时之景:其形貌娇小纤弱,在路边野草的掩映下几不可见,仿佛被淹没于茫茫“深草”之中。然而,这看似孱弱的幼苗,实则蕴藏着不屈的生机——它虽身形微小,却绝不屈从于“深草”的压制,而是以“刺头”之姿傲然挺立:那满布松针的枝干,笔直刚劲,直指苍穹,于逆境中迸发出锐不可当的冲劲,令周遭的柔弱小草黯然失色。一个“刺”字,如千钧之笔,既精准勾勒出小松的外形特征,更将其坚韧不屈的品格、勇毅抗争的精神,刻画得入木三分。次句“而今渐觉出蓬蒿”,则展现小松的成长轨迹:昔日它曾被百草践踏于足下,而今却已突破蓬蒿的桎梏,傲然凌于群草之上。此处的“出”字,用得精妙绝伦——它不仅生动再现了小松由弱小走向强大的蜕变过程,更在结构上承前启后:既呼应前句“刺头”的抗争,又为后文“凌云”之志埋下伏笔。万物生长自有其规律,小松从“刺头深草”到“出蓬蒿”,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悄然蜕变。唯有心怀关爱、目光敏锐之人,方能于细微处察觉其成长;至于那些漠视生命、目光短浅之辈,自然对此视而不见。故诗人笔锋一转,发出了深沉的喟叹。后两句“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将笔触从自然之景转向社会之思:诗中两度提及“凌云”,前指小松之未来,后喻大松之现状。大松高耸入云,已成既定事实,世人赞其高耸,不过流于表面;而小松尚处幼年,与寻常草木无异,若能独具慧眼,识其“凌云”之质,并加以呵护培育,方显真知灼见。然世人多如“时人”,只重眼前之“高”,不识未来之“材”,致使无数小松因“不识”而遭摧折,其命运与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何其相似!诗人借松之境遇,讽喻社会对人才的漠视与偏见,字字泣血,发人深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小松》集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于一体。

现代吴艳玲

# 写的是小松,阐发的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可谓词约而义丰,言近而旨远。

现代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霍松林选评唐诗360首》

# 这是一首七绝咏物诗。作者以松喻人,托物以讽,就像时人在松树幼年时不知它将来会长成凌云木一样,世俗之人也难有及早发现人才的慧眼。最后两句尤其富于哲理,意指有才能之人起初往往无人赏识,直到他功成名就之时才会受到关注和赞扬。这也是作者的自况。

现代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定广《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 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颜仁郁《农家》

下一篇:唐·柳宗元《渔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