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lín
líng

朝代:唐作者:张祜浏览量:1
lín
líng
què
guī
qín
yóu
shì
zhāng
huī
xīn
cháng
shuō
shàng
huáng
chuí
lèi
jiào
yuè
míng
nán
nèi
gèng
rén

译文

在夜深灯火阑珊、霖雨缠绵时分,唐明皇由蜀中返回长安,安史之乱都过去了,但唐明皇情况就像乐工张徽弹奏的《雨霖铃曲》一样,还是没有什么变化,依旧沉湎声色。张徽述说唐明皇弹曲垂泪思念杨贵妃,但是明月下南宫深处还是一片寂静,唐明皇黯然落寞。

逐句剖析

"雨霖铃夜却归秦":在夜深灯火阑珊、霖雨缠绵时分,唐明皇由蜀中返回长安,安史之乱都过去了,

# 却归秦:唐军收复两京后,局势转变,唐玄宗遂于至德二载(757)十二月,由四川返回京城长安。却归:回归。归:返回。秦:秦地,指长安。,雨霖铃夜:霖雨声、车铃声交织之夜。

"犹是张徽一曲新":但唐明皇情况就像乐工张徽弹奏的《雨霖铃曲》一样,还是没有什么变化,依旧沉湎声色。

# 一曲新:指玄宗新创之曲《雨霖铃》。,张徽:号野狐,开元年间宫廷音乐家,与李龟年、贺怀智等齐名。安史之乱起,张徽随玄宗入蜀,乱平,又随玄宗回到长安。,是:集作见。,犹:还是。

"长说上皇垂泪教":张徽述说唐明皇弹曲垂泪思念杨贵妃,

# 垂泪:流着泪。垂:一作和。,上皇:太上皇,指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玄宗于次年逃往蜀中,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说:诉说。

"月明南内更无人":但是明月下南宫深处还是一片寂静,唐明皇黯然落寞。

# 更:还是。,南内:唐长安兴庆宫,在大明宫南,故名。原为玄宗藩邸,玄宗自蜀返京,被尊为太上皇,居于此。《新唐书·地理志》:“兴庆宫在皇城东南,开元初置。十四年又增广,谓之南内。”白居易《长恨歌》所言“西宫南内多秋草”即是其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霖铃》是唐代张祜的诗作,写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即757年长安收复之时。诗中描绘唐明皇自成都归途,经望京楼,命乐工张徽演奏《雨霖铃曲》。乐声中,明皇触景生情,回忆起往昔,对杨贵妃思念涌上心头,不禁泪落。首句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次句通过乐曲引出对过去的怀念,后两句则深入展现了明皇的内心情感。此诗既同情明皇的悲凉,也反映了封建知识分子在大乱后的哀愁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张祜(785?~852?),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早年浪迹江湖,狂放不羁。元和十五年,令狐楚(一说裴度)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然为权贵所抑。后至淮南,晚年喜爱曲阿(今江苏丹阳)风物,隐居以终。张祜的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有所谏讽,又以咏史诗及宫词著名。代表作品有《宫词二首》《惠山寺》《题金山寺》《孤山寺》等。有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雨霖铃》是唐代张祜的诗作。《明皇别录》详细记载了张祜诗作《雨霖铃》背后的故事始末:当唐明皇逃难至蜀地,途经斜谷时,恰逢连绵不绝的霖雨持续多日。在那蜿蜒的栈道上,他听到铃声与山谷回音交织,声声入耳。因深切悼念已逝的杨贵妃,明皇便取这铃声之韵,创作出了《雨霖铃》曲,以此寄托无尽的哀愁与思念。当时,唯有擅长觱栗的梨园乐工张徽随行至蜀,明皇便亲自将这首曲子传授给了他。到了至德年间,明皇重返华清宫,然而身边的随从与嫔妃皆已换新颜,再无旧日之人。在一次登上望京楼之际,他命令张徽再次奏响那首《雨霖铃》曲。曲声一起,往昔种种涌上心头,明皇不禁感到无比凄凉,泪水悄然滑落。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雨霖铃》是一首描写唐代历史与人物情感的诗。这首诗追溯了《雨霖铃》乐曲的起源与流传历程。诗中细腻描绘了马嵬驿兵变给唐玄宗心灵留下的深刻伤痕,这份感伤情绪并非直接抒发,而是通过一位亲历者——即《雨霖铃》乐曲的首位演奏者张徽之口,以一种含蓄而真挚的方式缓缓道出,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触动人心。此诗深刻展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无尽怀念,以及他晚年孤居于南内时的凄凉与孤独,同时也映射出社会经历重大动荡后,封建知识分子对于世事沧桑、时代变迁的深切哀愁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联想:首句“雨霖铃夜却归秦”以《雨霖铃》曲的创作背景为切入点(玄宗逃亡蜀中时悼念杨贵妃而作),自然引发读者对安史之乱、马嵬兵变等历史事件的联想,形成今昔时空的跨越感。对比:“长说上皇垂泪教”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月明南内更无人”是对现实场景的描绘。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不仅突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命运,还增强了诗歌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雨霖铃夜却归秦,犹见张徽一曲新。”写在唐明皇的开元年间,国家繁荣昌盛,天下太平,历史学家赞誉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然而,时光流转至天宝末年,唐明皇开始偏听奸臣谗言,沉迷于享乐之中,整日与杨贵妃宴乐游玩,导致朝政荒废,民间怨声载道。不久之后,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打破了唐明皇的安逸生活,迫使他逃离都城。其荒淫无度、亲信奸臣的行为,最终引领他走上了凄凉的人生道路。西京收复之后,唐明皇自蜀地返回长安,人们不禁好奇,他的境遇是否会有所转机?诗人用“犹见张徽一曲新”与前文相呼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昔日,他是流离失所的帝王,既无法保卫国家,也无法保全爱妃,内心充满悲苦;而今,他重归京城,山河依旧,一切似曾相识,他再次成为高高在上的君主。但世事已非,心爱之人已逝于马嵬坡,对他而言,唯有雨中的栈道和连绵的铃声还带着一丝新意。后两句“长说上皇垂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诗人从《雨霖铃曲》中感受到乐工张徽长久地诉说着唐明皇含泪教授此曲的情景。在那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的动荡时期,唐明皇偏安于一隅,未能积极筹划收复失地,反而沉浸在失去杨贵妃的悲痛中,时常含泪向张徽传授自己创作的《雨霖铃曲》,以此表达对贵妃的深切思念。作为普通人,唐明皇的情感流露无可厚非,毕竟人心非木石,孰能无情?然而,身为帝王,尤其是在国家战乱之时,即便他已退位,如此沉溺于个人情感之中,仍显得过于感性,缺乏应有的帝王气度。

4. 作品点评

尽管全诗篇幅仅四句,诗人却巧妙择取了富含象征意义的片段,既真实深刻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又巧妙融入了个人深切的同情与理性的批判。在这简短的文字背后,隐藏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民众疾苦的关怀,共同构筑了一种阴郁而悲凉的氛围。这种基调不仅让人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还引人深思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展现了强烈的时代共鸣与现实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张祜诗云:“雨淋铃夜却归秦……”张徽,即张野狐也。或谓:祜诗言上皇出蜀时曲,与《明皇杂录》《杨妃外传》不同。祜意明皇入蜀时作此曲,至雨淋铃夜却又归秦,犹是张野狐向来新曲,非异说也。

宋王灼《碧鸡漫志》

# 顾云:悲辛可痛。三字(按指“垂泪教”)真。

明高棅、郭濬《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 “和泪教”三字,写尽上皇肠断处。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南内无人,思妃之意弥切。此诗足占太上之落莫,非独玄宗然也。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垂泪教”三字写得真。煞句见得上皇冷落。

明唐汝询《唐诗解》

# 不言神伤,声泪俱尽。

清钱良择《唐音审体》

# 意在末句,即乐天“西宫南内”数语,意教者又教宫人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情韵双绝。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夫玄宗既为天子父,何至南内无人?肃宗不得辞其责。玄宗制此曲时,是悼妃子;在望京楼令张徽奏此曲时,其意不止悼妃子,于父子间有说不得处。张祜是诗得之矣。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繁华如梦,往事消沉,未免有情不堪回首,读之我亦欷歔。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今居南内,乃至月明之夜,岂不远殊于栈道铃声?而侍御更无旧人,使帝之悲怆流涕,是谁之责哉!诗意甚曲,有说不出处(末句下)。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此作情调,直追李益、刘禹锡诸人。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张祜此诗,音调凄婉欲绝。若玄宗见之,如闻落叶哀蝉之曲矣。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曹松《中秋对月》

下一篇:唐·李商隐《丹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