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深深北送君":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
# 深深北:一作“沈沈此”。深深:形容夜色浓重。一作“沉沉”。
"阴虫切切不堪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
# 切切:形容虫的鸣声凄切。,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
"归舟明日毗陵道":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
# 毗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日:一作“月”。,归:一作“孤”。
"回首姑苏是白云":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
# 白云:意为友人去后只剩下一片空虚感觉。,姑苏:苏州的别称。
唐代诗人
皇甫冉(718~770?),唐代诗人。字茂政,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天宝进士,历官无锡尉、左金吾兵曹、左拾遗、左补阙等职。皇甫冉与弟皇甫曾并称为“二皇甫”。其诗多送别寄赠之作,对乱世后的社会状况亦有所反映,语言工巧,“发调新奇,远出情外”(《中兴间气集》评语)。代表作品有《春思》《巫山峡》。著有《皇甫冉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秋夜送别友人的场景,营造了凄清而深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孤寂和感伤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秋夜送别友人的场景,后两句虚写别后归舟中回首苏州的情景。通过这种手法,诗人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送别时的留恋、孤寂和感伤之情。渲染:“秋夜深深北送君”,“秋夜”点明肃杀时节,秋夜本就易引发孤寂之感,而送别更添凄楚,“北送君”三字直指离别场景,未言愁而愁绪自现。“深深”既形容秋夜浓重无边的黑暗(视觉),又暗喻诗人心情的压抑沉重。对比:“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里,作者通过想象明天会发生的事,和此刻身处的秋夜形成对比,更突出了离别的愁绪。他的思路是这样的:今夜虽然被离别的愁苦笼罩,但好歹还没真正分开,两人还能坐在一起掏心掏肺地说说话。可再怎么难舍,终究要送到分岔口——等到了明天,我再坐在这船上回头看你所在的苏州,怕是连你的身影都看不见了,入眼的只有漫天白云。到那时心里的孤寂凄凉,肯定比今晚更浓更重。表面上看,这两句是在写明天白天的场景,实际上还是在说今晚的秋夜。这种巧妙的安排,反而让秋夜送别时那种难分难舍的心情,显得更深刻了。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秋夜送别友人时的情景。在深沉的秋夜中,诗人听着蟋蟀那凄切的鸣叫声,不禁想到即将与友人分别,心中满是沉重。这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送别时的黯然神伤氛围。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明了送别的时间,秋天本就肃杀,夜晚更易勾起对友人的思念,而诗人却要在这样的时刻送别好友。“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凄苦。“深深”二字,既从视觉上描绘出黑夜的深沉与无边无际,又暗示了诗人沉重的心情。同时,诗人从听觉入手,描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切切”叫声,那声音仿佛在倾诉,又似在饮泣,让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选取了最具秋夜伤怀特色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未直接言愁,但愁绪却通过环境渲染变得具体而生动。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后两句“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则通过想象中的明天与当下的秋夜对比,进一步深化了离愁别绪。诗人想到,今夜虽有离别的伤感,但还未真正分开,还能与友人倾心交谈。然而,明日一别,当自己乘船返回,在毗陵道上回首望去,苏州城将被白云遮掩,友人的身影也将消失不见。到那时,孤独与凄凉之情,必定比今夜更加浓重。这两句虽写的是明日的场景,但实则是在衬托今夜的离别之情,通过这种巧妙的虚实结合,更深刻地表达了秋夜送别的不舍与眷恋。
4. 作品点评
全诗结构精巧,语言虽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远的意蕴。诗中巧妙运用叠字,使得全篇读来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
# 意在言外。
明李攀龙与袁宏道《唐诗训解》
#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更深至。读此等诗,要看其笔情兼到处;情不深者无笔,非妙笔不足以传情,惟懋政兼之。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言归至毗陵,回首话别之地,不见吴门烟树,惟见天末白云一片,写友之离情无际。此诗情韵均佳,可见送友诗,贵有情意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白居易《雨夜忆元九》
下一篇:唐·钱众仲《玉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