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国迷江树":故乡的江树已在记忆中模糊迷乱,
"他乡近海门":客居之地靠近那海天相接的海门。
"移家南渡久":举家南迁长江之南已过多年,
"童稚解方言":连孩童都能熟练听懂当地方言。
唐代诗人
皇甫冉(718~770?),唐代诗人。字茂政,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天宝进士,历官无锡尉、左金吾兵曹、左拾遗、左补阙等职。皇甫冉与弟皇甫曾并称为“二皇甫”。其诗多送别寄赠之作,对乱世后的社会状况亦有所反映,语言工巧,“发调新奇,远出情外”(《中兴间气集》评语)。代表作品有《春思》《巫山峡》。著有《皇甫冉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对故国的记忆已模糊,只记得江树迷蒙,如今身处他乡临近海门。诗人南迁已久,连家中孩童都学会了当地方言,通过江树、海门等意象,以及孩童习方言的细节,含蓄抒发了漂泊之久与思乡之情。
2. 分段赏析
“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旧国”指故乡,“江树”即故乡江边的树木。诗人说故乡的江树在记忆中已变得模糊迷乱,暗含离乡已久、故乡渐远的怅惘。“他乡”指客居之地,“海门”代指南方僻远的沿海地区(如长江入海口)。“近海门”点明新居的地理位置,暗示身处异乡的孤远。这一句诗运用对比手法,将“旧国”与“他乡”对举,“迷”字写出故乡在记忆中的朦胧,“近”字则突出异乡的现实存在感,奠定了漂泊的基调。“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移家南渡久”直接交代举家南迁已过多年,“久”字既写时间之长,也暗含习惯异乡生活的无奈。“童稚解方言”指连年幼的孩子都已能听懂当地方言。儿童适应力强,很快融入新环境,却反衬出成年人对故乡的眷恋未改,甚至隐含“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沧桑感。该句表面写迁居后的生活变化,实则以平淡笔触藏深切乡愁,未直接抒情却余味悠长。
# 体裁良古,作者每入别调。
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
# 吴逸一评:几多凄楚,隐而不露。
明高棅《唐诗正声》
上一篇:唐·沈亚之《梦别秦穆公》
下一篇:唐·白居易《观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