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峡见巴东":在巫峡能看到巴东一带的景色,
"迢迢出半空":那山川仿佛迢迢无尽,高耸出半空之中。
"云藏神女馆":云雾缭绕,遮掩着神女居住的馆舍,
"雨到楚王宫":细雨飘洒,仿佛能到达楚王的宫殿。
"朝暮泉声落":早晨和傍晚都能听到泉水的流淌声,
"寒暄树色同":无论寒暖季节,树木的颜色都大致相同。
"清猿不可听":那凄清的猿猴啼叫声实在难以入耳,
"偏在九秋中":偏偏在这深秋时节响起。
唐代诗人
皇甫冉(718~770?),唐代诗人。字茂政,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天宝进士,历官无锡尉、左金吾兵曹、左拾遗、左补阙等职。皇甫冉与弟皇甫曾并称为“二皇甫”。其诗多送别寄赠之作,对乱世后的社会状况亦有所反映,语言工巧,“发调新奇,远出情外”(《中兴间气集》评语)。代表作品有《春思》《巫山峡》。著有《皇甫冉诗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颔联“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运用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高唐赋》典故,楚怀王游云梦泽时,曾于巫山梦见自称"巫山之女”的神女(瑶姬),神女自言“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故巫山云雨成为后世文学经典意象。此典中,“神女馆”即指巫山神女居住的朝云庙(又称妙用真人祠)。《神女赋》典故,楚襄王与宋玉同游云梦时,又梦见同一位神女,但这次神女表现出“贞亮守节”的形象。两赋共同构建了“巫山云雨”的双重象征体系——既是自然奇观,又暗含人神恋主题。诗人借这个浪漫传说来描绘巫峡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神秘美景。虚实相生:颔联“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诗人将地理景观(神女庙)与历史传说(楚王宫)对举,“云藏”与“雨到”形成时空对话,既实写巫山云雾缭绕的奇景,又暗指楚王与神女的人神之恋,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2. 分段赏析
首联“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这两句诗中“巫峡”点明地点,“见巴东”写出视野范围,“迢迢出半空”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出巫峡的高耸入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巫峡的雄伟气势。颔联“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引入神女馆和楚王宫的传说,“云藏”“雨到”赋予自然景象以神秘的色彩,增添了巫峡的文化底蕴和浪漫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巫峡的神秘与奇幻。颈联“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这两句诗中“朝暮”表示时间,“寒暄”表示季节,通过对泉声和树色的描写,展现出巫峡的宁静与恒常。无论早晚还是寒暖,巫峡都有着独特的韵味,体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尾联“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这两句诗中“清猿”即猿猴的啼叫声,“不可听”表达出诗人对猿猴啼叫的感受。“偏在九秋中”强调在深秋时节,猿猴的啼叫声更增添了凄凉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3. 作品点评
《巫山峡》这首诗以五律形式创作,笔触流畅自如,突破了传统乐府诗的固定格式,因此备受赞誉,被刘禹锡及明代胡应麟视为同题材的杰出作品。皇甫冉的《巫山高》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表现形式上均展现出创新,标志着该题材的进一步发展。
# 《巫山诗》终篇奇丽。自晋、宋、齐、梁、陈、隋以来,采掇者无数而补阙独获骊珠,使前贤失步,后辈却立,自非天假,何以逮斯。
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 此诗与杜审言、陈子昂诗法相似。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此诗虽无出色之处,颇能稳称。三、四“云”、“雨”时有,而“神女”“楚宫”不见也。五、六所见者唯“泉声”、“树色”。七、八“九秋”、“清猿”更足愁也。
清屈复《唐诗成法》
# 终篇稳称,可继沈云卿作。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平正浑逸,无锻琢痕。此种题六朝人最擅场,大历以前仿佛近之,后人难再措手矣。
清乔亿《大历诗略》
# 何义门:停匀包括。三、四就云雨上点化,正见事在有无疑信间,用意超妙。冯班:次联妙。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李咸用《短歌行》
下一篇:唐·李白《赠别王山人归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