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孙":懿孙(张继),
"余之旧好":是我的旧日好友,
"祇役武昌":因为公务前往武昌,
"枉六言诗见怀":特意作六言诗寄给我,表达对我的牵挂。
"今以七言裁答":如今我用七言诗来写答诗回复他,
"盖拙于事者繁而费也":实在是因为我在应对事务方面不够灵巧,做事情繁琐又耗费精力。
"怅望南徐登北固":满心惆怅,我登上润州北固山远望,
"迢遥西塞恨东关":极目处,西塞山与东关关隘相隔茫茫。
# 恨:一作限,又作望。
"落日临川问音信":夕阳西下,我在临川之地急切询问友人音信,
"寒潮唯带夕阳还":寒冷的潮水之中,只有夕阳随着浪潮一同返回。
唐代诗人
皇甫冉(718~770?),唐代诗人。字茂政,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天宝进士,历官无锡尉、左金吾兵曹、左拾遗、左补阙等职。皇甫冉与弟皇甫曾并称为“二皇甫”。其诗多送别寄赠之作,对乱世后的社会状况亦有所反映,语言工巧,“发调新奇,远出情外”(《中兴间气集》评语)。代表作品有《春思》《巫山峡》。著有《皇甫冉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登高酬赠怀友诗。诗中,诗人因思念友人,登上润州北固山怅然远望,紧扣张继原诗潮水意象,欲托潮水传递问候并盼友人回音,奈何寒潮无情,仅携夕阳余晖而归,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求而不得的怅惘,融入这苍凉暮色之中。
2. 写作手法
引用:张继原诗有“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通过引用张继原诗中的句子,说明皇甫冉诗歌中紧扣潮水做文章的缘由,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到两首诗之间的关联以及皇甫冉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融情于景:“诗人登高远眺,不见友人,只见长江浩茫,阻隔东西,非但不能减缓思念之情,反而增添惆怅之感”,通过描写浩茫的长江水阻隔东西,营造出一种壮阔又孤独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因距离产生的惆怅之情。还有“寒潮无知,不但没有带来安慰的回音,反而带来了惹人忧愁的夕阳余晖”,以寒潮的无情和夕阳余晖的忧愁氛围,衬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盼望回音的急切心情。点染:次句“西塞限东关”之景迢遥苍茫。运用点染手法,通过“迢遥”的情感点明“西塞”“东关”的景物渲染,既承接首句的惆怅基调,又为后两句的思念之情埋下伏笔。
3. 分段赏析
诗歌首句“怅望南徐登北固”直起,南徐作为润州的古称,与坐落于此、下临长江的北固山,共同构筑起诗歌的地理空间。诗人怀着对友人的深切思念,登上北固山极目远眺,一个“怅”字如点睛之笔,不仅点明诗人彼时怅惘的心境,更奠定了全诗深沉的抒情基调。次句“迢遥西塞限东关”则如工笔点染,勾勒出更为宏阔的画面。西塞山位于鄂州武昌东的长江之畔,与友人张继所在的洪州相邻;而东关即秣陵关,地处润州上元。诗人登高之际,目之所及唯有长江浩渺无垠,这天然的屏障横亘东西,将二人分隔。遥望远方,却不见友人身影,思念之情非但未减,反而在这苍茫的景色中愈发浓重,徒增无限惆怅。诗歌三、四句巧妙宕开,承接张继原诗中“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之意,皇甫冉紧扣潮水展开创作。“落日临川问音信,寒潮唯带夕阳还”,临川作为抚州的别称,同样与洪州接壤。诗人本欲借潮水传递对友人的牵挂与问候,期盼能得到回音以解相思之苦。然而无情的寒潮,不仅未能捎来友人的消息,反而裹挟着令人忧愁的夕阳余晖缓缓而归,徒留诗人在暮色中黯然神伤。通观全诗,前三句直接抒发离别相思之情,诗人匠心独运地选取南徐、北固、西塞、东关、临川五个彼此关联的地名,通过空间上的辽阔与阻隔,将友情的悠远绵长与深沉厚重展现得淋漓尽致。末句则融情于景,以寒潮的冷漠反衬出人的深情,借助夕阳这一承载着无数离愁别绪的传统意象,进一步渲染离情别愁,使得诗歌余韵悠长,情意绵绵,令人回味无穷。此外,一条潮起潮落、渺渺茫茫的长江水贯穿全诗,它不仅是地理上的纽带,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广袤以及友谊的坚韧与深沉。
上一篇:唐·薛涛《咏八十一颗》
下一篇:唐·白居易《庭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