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ào
chá
yàn

朝代:唐作者:钱起浏览量:1
zhú
xià
wàng
yán
duì
chá
quán
shèng
zuì
liú
xiá
chén
xīn
jìn
xìng
nán
jìn
shù
chán
shēng
piàn
yǐng
xié

译文

翠竹之下一起对饮紫茶,味道醇厚胜过那流霞仙酒。洗净红尘杂念茶兴却更浓,在蝉鸣声中谈到夕阳西下才尽兴。

逐句剖析

"竹下忘言对紫茶":翠竹之下一起对饮紫茶,

# 紫茶:紫笋茶,唐代著名的贡茶,产于浙江长兴顾渚山和江苏宜兴的接壤处。,竹下忘言:《晋书·山涛传》:“(山涛)与嵇康、吕安善,后与阮籍,便为竹林之交,着忘言之契。”忘言:彼此心领神会,无需言语,就已默契。

"全胜羽客醉流霞":味道醇厚胜过那流霞仙酒。

# 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醉:一作对。,羽客:道士。

"尘心洗尽兴难尽":洗净红尘杂念茶兴却更浓,

# 尘心:心为世俗事务所牵累,谓之尘心。佛教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

"一树蝉声片影斜":在蝉鸣声中谈到夕阳西下才尽兴。

# 片影:一片树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与赵莒茶宴》是唐代诗人钱起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诗人与友人赵莒于竹下品紫茶的宴饮场景,以茶宴之妙胜仙人醉酒,借品茶洗净尘心、兴犹未尽及蝉声树影之景,展现悠然惬意,表达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喜爱。写作上运用白描和烘托手法,以简洁语言勾勒品茗场景,借景烘托出诗人茶宴后悠然闲适、余兴未尽的心境。首句写竹下品茶静谧,次句强调茶宴超凡,三句言尘心洗净兴致难消,尾句借景衬情。全诗自然清新,寥寥数语勾勒出美好茶宴,传达出悠然心境,颇具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冠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进士,官至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大历十才子”之一,又与郎士元齐名,并称“钱郎”;与郎士元、刘长卿、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钱起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长于饯别应酬,应试时所作《省试湘灵鼓瑟》诗末二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世人传诵。高仲武称其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代表作品有《题玉山村叟屋壁》《归雁》。今存有《钱考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皆以茶为尚,甚至以茶代酒。茶宴正式见诸记载于中唐时期,钱起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赵莒精心筹备这场茶宴,选址竹林。不同于“竹林七贤”的豪饮,他们以茶代酒,得以静心畅谈,涤荡心灵,在蝉鸣声中畅聊至夕阳西下。钱起为铭记这一雅事,挥笔写下《与赵莒茶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宴饮题材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赵莒在竹林下默默对饮紫茶的画面,体现出茶宴的美妙远胜仙人醉酒,表达了诗人在茶宴中洗净尘心,兴致盎然的心境,营造出闲适悠然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白描:“竹下忘言对紫茶”。该句简洁勾勒出诗人与友人于竹林下品紫茶的场景,无过多修饰,以直白语言展现画面,尽显白描质朴简洁之特点。烘托:“一树蝉声片影斜”。此句借“蝉声”与“影斜”之景,营造清幽氛围,暗示时间推移,烘托出诗人茶宴后悠然闲适、余兴未尽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开篇“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诗人将茶与酒对举,凸显品茗带来的超凡忘言境界,此乃茶与禅意的相通之处。在这片翠竹环绕之地,二人静品紫笋茶,一致觉得其味胜过流霞仙酿。“忘言”二字,道尽二人心灵契合,无需言语便能会意,足见茶宴氛围融洽。“羽客”指代道士,不仅表明此次茶宴之妙远超道士生活,更为后文“尘心”的表述埋下伏笔,流露出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后两句“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构建出一幅雅致的啜茗之景。除了清幽竹林,诗人引入蝉这一意象,强化了闲雅志趣的烘托。蝉与竹一样,是古人寓意高洁志向的象征,蝉与竹、松等自然元素构筑的意境,是诸多文人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品茗之后,诗人仿佛超脱尘世,俗念荡然无存,内心一片澄澈。即便尘心已净,茶兴却愈发浓厚,直至夕阳西斜,才尽兴而别。

4. 作品点评

《与赵莒茶宴》中,钱起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出他与赵莒于翠竹下共赴茶宴的生动画面,不着过多渲染,却尽显情致。诗中勾勒出的,恰似一幅充满雅趣的啜茗之景。画面里,那片清幽的竹林,本就令人心生向往,而诗人巧妙引入蝉这一意象,更是为整首诗渲染的闲雅意趣,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古人眼中,蝉与竹皆为高洁志趣的象征,它们和松等自然事物一道,营造出的那种宁静悠远的意境,正是无数文人毕生追寻的精神归宿。置身于这般自然山水间,作者仿若超脱尘世,心灵在幽静清雅的氛围中得到洗礼,尘世的喧嚣与浮华皆被抛却,只与清风明月、流云溪水、静谧山林相依相伴,于这方天地间,实现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勃《落花落》

下一篇:唐·薛逢《咏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