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xiāo
yáo
lóu

朝代:唐作者:宋之问浏览量:2
xiāo
yáo
lóu
shàng
wàng
xiāng
guān
绿
shuǐ
hóng
chéng
yún
jiān
běi
héng
yáng
èr
qiān
yīn
yàn
shū
huán

译文

站在逍遥楼上遥望故乡的方向,碧绿江水清澈深湛,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向北到衡阳尚有二千里路途,无法托鸿雁脚上系信传回家乡。

逐句剖析

"逍遥楼上望乡关":站在逍遥楼上遥望故乡的方向,

# 逍遥楼:在蒲州城北城上,创建于何时,毁于何时,均不详。

"绿水泓澄云雾间":碧绿江水清澈深湛,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北去衡阳二千里":向北到衡阳尚有二千里路途,

"无因雁足系书还":无法托鸿雁脚上系信传回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逍遥楼》是唐代诗人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桂州时所作的七言绝句,抒发了逐客的孤独感与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全诗以登楼远望起笔,首句“望乡关”直点思乡主题,“望”字勾勒流放者隔空北眺的孤影;次句写桂林“绿水泓澄”与“云雾”缭绕之景,澄澈江水与混沌云雾虚实相映,暗喻政治困境中的迷茫心境。后两句化用衡阳回雁峰传说与苏武“雁足系书”典故,将“北去衡阳二千里”的地理阻隔与“无因雁足系书还”的音讯断绝交织递进:诗人身处衡阳以南,连鸿雁传书的渺茫希望亦成虚妄,“无因”二字道尽山水相隔、音书难通的绝望。全诗写景与用典交融,借地理意象的层叠推远,于工整格律中含蓄抒写贬谪之痛与思乡之切,虽无直白悲叹,却在衡阳雁断的典故翻新中,令逐客飘零、故国苍茫之思愈发怆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作于景云元年(710),正值唐睿宗即位,清算武周旧臣之际,政局动荡。彼时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自中央郎官远谪岭南,途经漓江水路赴任,登临桂林子城西北角的军事要塞逍遥楼。诗中“北去衡阳二千里”的地理描写,契合唐代桂州(今桂林)至衡州(今衡阳)的实际水陆里程,寄寓了诗人身世飘零、因政治斗争而沉浮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思乡的七言绝句。诗人借登楼所见的绿水泓澄、云雾缭绕之景,勾勒出衡阳路远、雁足无凭的苍茫图卷,抒发了羁旅天涯的孤寂感和无法传书还乡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逍遥楼上望乡关”中“逍遥”一词运用反衬手法,“逍遥”楼台本为自在超脱之境,而诗人此刻并不自由洒脱,只能远望家乡不得归。通过反衬手法,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倍增其客居无依的孤寂感。用典:“无因雁足系书还”这句用典,出自《汉书·苏武传》“雁足系帛书”传信故事;诗人借“无因”二字道出欲借鸿雁传书而不得,使思乡之情更加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句“逍遥楼上望乡关”​​。“逍遥楼”本为诗人登临地点,其为游赏之地,诗人却在此远眺“乡关”,两相映照点明思乡的主题。以“望”字直切主题,既点明登楼目的,又为全诗奠定基调。此处“乡关”非实指故乡城郭,而是以地理方位承载精神归依,将流放者回望故土的视线与身陷南荒的处境形成空间对比。北人南贬的地理错位,使“望”这一动作只有形式,徒增怅惘。​​次句“绿水泓澄云雾间”​,“泓澄”状江水之深广清澈,本可作山水清赏,但在“云雾”缭绕的遮掩下,虚实相生的景致顿成阻隔视线的屏障。明写桂林山水之秀,暗喻仕途困顿之晦,绿水的澄明与云雾的混沌构成视觉反差,恰似诗人身陷政治漩涡的处境写照。此句看似闲笔绘景,实则通过自然意象的对照,将贬谪者的身不由己外化为可感画面。​​第三句“北去衡阳二千里”​,以“衡阳”地理位置强化空间阻隔,借回雁峰“雁不过衡阳”的传说,将直线距离转化为心理鸿沟。数字“二千”的模糊性与“里”的实写组合,既符合唐代计量习惯,又以夸张手法凸显归程渺茫。衡阳作为鸿雁南飞极限的意象,暗示诗人所处之地连候鸟亦难抵达,地理阻隔遂升华为命运困境的隐喻。​​末句“无因雁足系书还”​,“雁足系书”化用苏武典故,却以“无因”二字颠覆传统寄托。鸿雁传书本属文学想象的慰藉,诗人连此渺茫希望亦予否决,深感绝望。衡阳以南无雁可托的现实,与流放者“书断音绝”的生存状态相互印证,使典故运用突破表层怀乡,触及贬谪文学中“双重隔绝”的精神内核。结句在典故翻新中完成情感收束,余韵悠长而令人悲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三)》

下一篇:唐·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