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应时筋角坚":秋风按时令吹得弓弦强劲,
"承露牧马水草冷":承受着寒露的牧马在冷冽水草间啃食。
"可怜黄河九曲尽":可惜黄河九曲尽头,
"毡馆牢落胡无影":毡帐馆舍冷落荒芜,胡骑的踪影早已消逝。
# 胡:一作“树”。
中唐诗人
鲍溶(?~?),唐代诗人。字德源,自称“楚客”。早年北游太原,后游宣州、越州。元和进士,仕宦不显。一生漂泊四方,穷愁潦倒,终客死异乡。诗论家张为的《诗人主客图》尊其为“博解宏拔主”,将其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其诗多怀古感兴、道途旅思之作。代表作品有《怀仙二首》《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写边塞环境的苦寒与肃杀。“西风应时筋角坚”:“西风”即秋风,点明时节为秋季。古代游牧民族常以动物筋角制作弓箭,“筋角坚”指秋季天气寒冷,动物筋角因干燥而坚韧,暗示此时正是胡人便于策马征战的时节,为边塞增添了紧张的战备氛围。“承露牧马水草冷”:“承露”指沾着露水,“水草冷”则直接描写秋季边塞的寒冷——清晨牧马时,水草已带着刺骨寒意。此句通过“冷”字传递出边塞生活的艰苦,也勾勒出一幅苍凉的牧马图景。后两句写黄河边塞的孤寂与空旷。“可怜黄河九曲尽”:“黄河九曲”化用古乐府《敕勒歌》“黄河九曲天边落”,形容黄河蜿蜒曲折直至尽头的壮阔景象。“可怜”在此处有“可叹”之意,既感慨黄河之绵长,也暗含对边塞荒远的叹惋——黄河尽头的边塞,更显人烟稀少、苍凉孤寂。“毡馆牢落胡无影”:“毡馆”指胡人居住的毡帐(帐篷),“牢落”意为稀疏、冷落。此句写边塞的毡帐稀稀落落,连胡人的身影都难觅踪迹。通过环境的空寂,暗示此时胡人可能已撤离或隐匿,边塞呈现出战后或休战时的萧瑟冷清,也透露出诗人对边地局势的忧虑或对和平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