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岸晴来送别频":灞河岸上晴天时送别的情形频繁发生,
# 灞岸:灞水之滨,是当时送别行人的地方。
"相偎相倚不胜春":柳枝相互依偎,尽显春日风情。
# 相偎相倚:形容柳条婀娜多姿。
"自家飞絮犹无定":柳树自己的飞絮尚且漂泊无定,
# 自家:指柳。
"争解垂丝绊路人":怎能懂得用垂丝绊住行路的人呢?
# 争解垂丝绊路人:一作争把长条绊得人。争解:怎么知道哪能。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灞岸晴天频繁送别的画面,柳树在春天里相偎相依。诗人借柳树飞絮无定,反问它怎能用垂丝留住行人,表达出对送别场景中人们无奈分离的感慨,借柳抒发送别时的复杂情感。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点明地点为灞岸,天气晴朗,频繁的送别在此发生。“相偎相倚”写柳树姿态,渲染出春日的氛围,为后文抒情做铺垫。后两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诗人由景及情,借柳的飞絮无定,反问柳如何能用垂丝绊住行人,以柳自喻或借柳说人,巧妙地表达出送别时的无奈。
3. 作品点评
整首诗构思精巧,立意深邃,将对杨柳的描绘、对人物情感的表达以及对离别的思索巧妙融合,不着痕迹。以委婉含蓄的笔触,营造出别样的意趣,读来耐人寻味。
# “晓晴楼上卷珠帘,往往长条拂枕函。恰直小蛮初学舞,拟偷金缕押春衫。”……此无名氏《柳枝同》也,郭茂倩《乐府》所遗。今以未尽者,并为录之:……罗隐《柳枝词》云:“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栏畔半垂钩。明年更有新条在,恼乱存风卒未休。”
明杨慎《升庵诗话》
# 作诗宜翻新意。此诗后二句戛戛独造,榔亦不能辨之。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