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ǔ

朝代:唐作者:韩偓浏览量:1
lóng
jīn
xiàn
线
wān
qiáo
bèi
ér
tóng
sǔn
yāo
nài
líng
biāo
zài
chūn
lái
jiù
niǎo
cháng
tiáo

译文

那像一笼金线般细长柔软的柳丝,轻轻地拂过弯弯的桥身,屡屡被顽皮的儿童攀折,使得它那纤细的枝条受到不少损伤。只可惜柳树有着灵和殿中柳枝那样美好的风姿品格,春天到来的时候,它依旧会摇曳着那柔美的长枝条。

逐句剖析

"一笼金线拂弯桥":那像一笼金线般细长柔软的柳丝,轻轻地拂过弯弯的桥身,

"几被儿童损细腰":屡屡被顽皮的儿童攀折,使得它那纤细的枝条受到不少损伤。

"无奈灵和标格在":只可惜柳树有着灵和殿中柳枝那样美好的风姿品格,

"春来依旧袅长条":春天到来的时候,它依旧会摇曳着那柔美的长枝条。

# 袅:一作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柳》是唐代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开篇“一笼金线拂弯桥”,诗人将柳树枝条比作“一笼金线”,生动展现其轻柔、金黄的特点,描绘出一幅柳丝轻拂弯桥的优美画面。“几被儿童损细腰”则笔锋一转,写柳树常被顽皮儿童攀折,命运多舛。后两句“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是诗眼所在即便历经磨难,柳树凭借自身坚韧的“灵和标格”,春天一到仍抽枝展叶。全诗通过对柳树的描写,赞美了拥有坚韧品格之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在对柳树形象的刻画中寄寓深刻哲理,尽显韩偓绝句的清新自然与含蓄蕴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韩偓(842~923),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龙纪进士及第,初佐河中幕府,后历任左拾遗、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等职。因不肯依附朱全忠,被贬为邓州司马,后依附王审知,寓居福建泉安的九日山延福寺。其与姜公辅、秦系、欧阳詹被称为“南安四贤”。韩偓的诗风因时期而异。早年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晚年多写唐末变乱及个人遭际,感时伤怀,风格慷慨悲凉。主要作品有《伤乱》《春尽》《安贫》等。今传《香奁集》《韩内翰别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一笼金线拂弯桥”,诗人运用精妙的比喻,将春日里柳树枝条比作“一笼金线”,生动展现出柳丝的细长、柔软与金黄璀璨,在微风中轻轻拂过弯桥,瞬间勾勒出一幅清新明媚、充满生机的画面,让人仿若置身于春日柔美的景致之中,尽显柳树的婀娜多姿。次句“几被儿童损细腰”,诗意陡然一转。描绘出柳树遭遇的困境,活泼好动的儿童常攀折柳枝,使其纤细的“腰肢”饱受摧残。这一细节不仅为柳树的命运增添了波折,也从侧面反映出生活中美好事物往往易遭破坏的现实。然而,“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诗人笔锋再度上扬。“灵和标格”一词赋予柳树人格化的特质,即便历经磨难,凭借其内在坚韧不拔的品格,每当春天来临,柳树依旧能挣脱寒冬束缚,舒展细长的枝条,焕发出蓬勃生机。此处诗人借柳树自喻或对具有类似品质之人的赞美,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真正具有高尚品格和顽强生命力的事物,不会被一时的挫折与磨难所打倒,总能在困境中崛起,重焕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汪遵《汴河》

下一篇:唐·王绩《石竹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