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梳松鬓试新裙":(少女)学着梳理松软的鬓发,试穿新制的罗裙,
# 新裙:一作裙新。,松鬓:松:一作蝉。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型,两鬓薄如蝉翼。
"消息佳期在此春":消息说婚期就在这明媚的春天。
# 佳期:指女子出嫁成婚之日。
"为要好多心转惑":因为想妆扮得更完美,心思反而变得犹豫困惑,
# 要好多心转惑:要:一作爱。爱好多:特别爱美。多心:一作心多。心转惑:心里转而疑虑。
"遍将宜称问傍人":到处向旁边的人询问怎样的装扮和行为才是合适的。
# 宜称:好坏,合适与否。,遍:背着。
晚唐诗人
韩偓(842~923),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龙纪进士及第,初佐河中幕府,后历任左拾遗、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等职。因不肯依附朱全忠,被贬为邓州司马,后依附王审知,寓居福建泉安的九日山延福寺。其与姜公辅、秦系、欧阳詹被称为“南安四贤”。韩偓的诗风因时期而异。早年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晚年多写唐末变乱及个人遭际,感时伤怀,风格慷慨悲凉。主要作品有《伤乱》《春尽》《安贫》等。今传《香奁集》《韩内翰别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情诗。描写了唐代少女“新上头”(行成年笄礼)之际的婚恋期待与青春心理矛盾,通过细节刻画展现青春期少女对婚期的雀跃、对妆扮的重视,体现出少女因过度追求完美而产生的忐忑与困惑。
2. 写作手法
正衬:诗中“消息佳期在此春”暗含“春天”这一自然意象,与少女“新上头”的婚嫁场景形成正衬关系。春天是万物萌发、生机勃发的季节,象征着新生、希望与美好,是自然界最具生命力的时段。诗中少女正值加笄礼(成年礼)与婚嫁前夕,她的“学梳松鬓”“试新裙”等行为,既是对成人身份的主动接纳,也是对未来婚姻生活的期待,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与对生活的热情。倒装:诗的前两句“学梳松鬓试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正常逻辑应是姑娘因为知道春季有“上头”佳期,所以才精心学梳松鬓、试穿新裙。但诗人采用因果倒装的手法,先呈现姑娘梳妆打扮的场景,再揭示背后的原因。
3. 分段赏析
这首描写少女“上头”前准备的诗作,通过细腻的行为刻画与心理描摹,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天真可爱的少女形象。诗的开篇并未直接点题,而是先以动态场景铺垫。首句“学梳松鬓试新裙”让我们看见少女坐在镜前,一遍又一遍梳理松软的发鬓,又翻出崭新的裙裾比量,动作里满是期待。紧接着“消息佳期在此春”一句点明缘由:原来所有的精心准备,都是因为今春将迎来人生中重要的“上头”仪式。这种先写动作再补原因的构思,如同叙事故事时先抛悬念再解谜底,让诗句读来更有起伏之趣,也将少女因重视而反复试装的模样刻画得鲜活生动。全诗的核心转折落在第三句“为爱好多心转惑”。前两句写少女因期待而用心装扮,“为爱好多”四字却笔锋一转——越是珍视这次“上头”,越是对妆容、服饰的细节格外在意,反而陷入了“转惑”的纠结:发髻梳得松些还是紧些?新裙配这双绣花鞋是否合适?连平时熟悉的装扮步骤都变得犹豫起来。这种心理变化极其真实:诗中少女不过十五岁,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面对人生中首次重要的仪式,既兴奋又无措,越想做好越容易迷茫。作者捕捉到这种微妙的心理波动,不仅让少女的形象更立体(从“用心”到“困惑”的层次更丰富),更让读者联想到自己成长中类似的经历,这种“越在意越慌乱”的心态,引发共鸣。末句“遍将宜称问傍人”则是少女“转惑”后的自然行动。既然自己拿不定主意,便挨个询问身边人:这个发饰配得上新衣吗?这缕鬓发梳理得可还周正?看似简单的“问傍人”,实则藏着少女的天真与可爱——她没有故作成熟地独自决定,而是坦诚地向周围人寻求帮助,这份单纯与率真,让整首诗的基调更显灵动。若将此诗与唐代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对照,更能体会其中妙处。朱诗写新婚女子“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同样是梳妆后询问,但对象是亲密的丈夫,语气是温柔的“低声”;而韩诗中的少女则是“遍将宜称问傍人”,询问的对象更广泛,语气也更急切。这差异正源于年龄与身份的不同:新婚女子已有伴侣可依赖,而“新上头”的少女尚处懵懂年纪,面对人生新阶段,自然需要更多外界的帮助。两首诗虽都写“问”,却因情境差异呈现出不同的趣味,读来更觉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
# 全是一片徘徊向赏之意(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迨吉有期,新妆乍试,明知梳裹入吋,而犹问傍人者,一生爱好,不厌详求,作者善状闺人情性也。至嫁后,则画眉深浅,问夫婿而不问傍人,同一爱好,更饶风趣矣。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新上头》一首写女子爱好心情,亦极工细。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韩偓《息兵》
下一篇:唐·郑谷《代秋扇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