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红稻饭":颗颗精细的红稻米饭啊,
# 红稻:指红色的稻米,为稻中的一种,亩产量低,较为珍贵、罕见。
"几滴牛颔血":那是耕牛滴滴的血凝成。
# 颔:下巴颏。
"珊瑚枝下人":贵族们吃喝玩乐赏珍宝,
# 珊瑚:海中的珊瑚虫的分泌物和石灰质骨骼形成的,像树枝状,多为红色,也有白色的,经加工成珍贵的装饰品,古代富贵人家常将它供于几案上,作赏玩的珍宝。
"衔杯吐不歇":饮酒而吐出红米饭不停。
# 吐:吐出红米饭。,衔杯:饮酒。
唐末五代诗人
郑遨(866?~939?),唐末五代诗人。字云叟,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人。唐昭宗时,举进士不第,入少室山为道士,后移居华山。唐明宗时,授左拾遗,不就职。晋高祖即位,以谏议大夫召,称疾不起,赐号逍遥先生。郑遨与李道殷、罗隐之友善,并称“三高士”。郑遨的创作以诗歌为主,其作品多表现对世人追逐名利、贪求淫乐的嘲讽和对贫富悬殊、民不聊生社会现实的抨击,以及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代表诗作有《宿洞庭》《题病僧寮》等。著有《拟峰集》,已佚。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描绘了农民辛苦耕种,一粒红稻饭饱含着耕牛辛勤劳作流下的血汗,而在华丽如珊瑚枝的环境下生活的贵族,却不停地吐掉口中食物。通过强烈对比,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贵族奢靡浪费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体现农民劳作的艰辛,“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展现贵族生活的奢靡。将农民与贵族生活状态进行对比,突出社会阶层差异,使批判意味更强烈。白描:“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简洁描绘出生活在以名贵珊瑚枝装饰环境中的人,一边饮酒,一边不停地吐出食物的场景,简洁几笔勾勒出贵族奢侈浪费的画面。烘托:“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诗人通过描写牛在耕田时下巴被套绳磨出血这一细节,以牛劳作的艰苦,烘托出劳动人民耕种的不易,牛如此辛苦,人在田间的辛勤付出更是不言而喻。
3. 分段赏析
开篇“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寥寥数语,便将粮食获取的艰难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里所说的“红稻”,米粒殷红,不仅口感清香,营养也极为丰富,通常是贵族与富豪人家餐桌上的常客。诗人特意选用“一粒”,而非“一碗”,其中深意不言而喻。农民们历经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轮回的辛勤劳作,才汇聚成人们碗中的颗颗米饭,每一粒都承载着无尽的艰辛。“牛颔血”这一细节更是震撼人心,牛在田间奋力耕耘时,下巴被套绳磨得鲜血淋漓,牛尚且如此,人的辛苦程度更是可想而知。诗人以牛颔血为衬托,深刻展现出劳动人民耕种的艰辛,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他们的血汗,这与李绅《悯农》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传达的情感如出一辙。两位诗人都意在呼吁人们珍惜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成果,这也是此类题材诗作的共同主旨。然而,现实却令人痛心疾首。那些不劳而获、对农事一无所知的腐朽奢靡之辈,从不懂得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更不屑一顾。诗的后两句“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则将镜头转向富贵豪门,生动描绘了他们的奢侈与浪费。“珊瑚”,因其色彩绚丽,且采集困难,故而成为极为名贵的物品,常被官宦贵戚用于室内装饰。诗中的“珊瑚枝下人”,指的便是这些生活极度奢华的富贵之人。他们整日沉浸在纸醉金迷之中,“衔杯吐不歇”,劳动人民辛苦种植的红稻所煮成的米饭,在他们纵酒行乐时,竟如废物般被随意吐出。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白描与鲜明对比的手法。语言质朴无华,形式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与李绅的《悯农二首》相比,虽然它的影响力稍逊一筹,但同样深切地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豪富贵族的愤怒。整首诗以朴实直率的语言,抒发了诗人悲愤交加的情感,极具感染力,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
# 李相公绅有《伤农》之什,郑征君云叟继之,名公不敢优劣。李公诗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岂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君诗曰:“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珊瑚树下人,衔杯吐不歇。”
唐何光远《鉴诫录》
上一篇:唐·聂夷中《杂曲歌辞·古别离》
下一篇:唐·李白《临江王节士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