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名兼利":十年来我在名利的欲海里挣扎不休,
# 十载:十年。载:年。
"人皆与命争":与命运争斗不息。
# 争:争斗。
"青春留不住":结果却是青春不再,
"白发自然生":白发悄然生长。
# 自然:悄悄的。
"夜雨滴乡思":夜晚的雨滴,滴落在心头,勾起我对家乡的思念,
"秋风从别情":秋天的风,伴随着离别的愁绪,肆意蔓延。
"都门五十里":白天,就在都门五十里之外,
"驰马逐鸡声":马蹄得得声,鸡鸣喳喳声,是那么的真切,仿佛还在耳边。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直抒胸臆,诉说仕途坎坷,青春流逝;后四句情景交融,借景婉言惜别。表达了诗人对仕途追名逐利的厌倦,抒发了绵绵乡愁和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以及送别友人时复杂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首联“十载名兼利,人皆与命争”,直接点明人们为了名利与命运抗争这一社会普遍现象,直白地表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借景抒情:颈联“夜雨滴乡思,秋风从别情”,借夜晚的雨滴、秋天的风等自然景象,寄托诗人的思乡之情与离别愁绪,以景语写情语,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颈联将思乡之情、离别之愁与秋雨秋风之景融合,尾联“都门五十里,驰马逐鸡声”描绘出诗人在离京途中的场景,把离别的复杂情感融入具体行动场景,景中含情,情因景显,情景浑然一体。对偶:颔联“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青春”对“白发”,“留不住”对“自然生”,对仗工整,从时间维度上强化了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无奈感慨,富有节奏感与形式美。
3. 分段赏析
首联“十载名兼利,人皆与命争”,以质朴语言直截了当地点出世人在名利场中与命运抗争的普遍现象,展现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颔联“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通过青春与白发的鲜明对比,直白地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无情流逝、青春不再的无奈感慨。颈联“夜雨滴乡思,秋风从别情”,借秋雨、秋风之景,巧妙地寄托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深沉的离别之愁,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尾联“都门五十里,驰马逐鸡声”,描绘出诗人在离京途中策马疾驰,伴着鸡鸣声的具体行动场景,以景结情,将复杂情感融入其中,余味悠长,展现出诗人在人生旅途上的独特感悟。
上一篇:唐·张谓《春园家宴》
下一篇:唐·李商隐《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