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yǒu
rén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2
shí
zǎi
míng
jiān
rén
jiē
mìng
zhēng
qīng
chūn
liú
zhù
bái
rán
shēng
xiāng
qiū
fēng
cóng
bié
qíng
mén
shí
chí
zhú
shēng

译文

十年来我在名利的欲海里挣扎不休,与命运争斗不息。结果却是青春不再,白发悄然生长。夜晚的雨滴,滴落在心头,勾起我对家乡的思念,秋天的风,伴随着离别的愁绪,肆意蔓延。白天,就在都门五十里之外,马蹄得得声,鸡鸣喳喳声,是那么的真切,仿佛还在耳边。

逐句剖析

"十载名兼利":十年来我在名利的欲海里挣扎不休,

# 十载:十年。载:年。

"人皆与命争":与命运争斗不息。

# 争:争斗。

"青春留不住":结果却是青春不再,

"白发自然生":白发悄然生长。

# 自然:悄悄的。

"夜雨滴乡思":夜晚的雨滴,滴落在心头,勾起我对家乡的思念,

"秋风从别情":秋天的风,伴随着离别的愁绪,肆意蔓延。

"都门五十里":白天,就在都门五十里之外,

"驰马逐鸡声":马蹄得得声,鸡鸣喳喳声,是那么的真切,仿佛还在耳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仕途沉浮与离别愁绪为核心,前四句直抒胸臆,"十载名兼利,人皆与命争"以冷峻笔触道尽世人逐利争名的艰辛,"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则以岁月流逝的不可逆喻指人生无常,隐含对命运的无奈。后四句转向情景交融,"夜雨滴乡思,秋风从别情"以秋雨秋风的自然意象烘托绵绵乡愁,末句"都门五十里,驰马逐鸡声"通过动态场景收束,既展现友人远行的急切,又暗含对人生奔波的怅惘。全诗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前半叙事抒情,后半借景传情,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将个人际遇与普遍人生感慨熔铸一体,体现了杜牧诗歌含蓄深沉的风格特征,堪称唐代送别诗中兼具哲思与抒情的典范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友人》由杜牧所作。828年杜牧进士及第,到839年他在长安任右补阙、史馆修撰,历经十载仕途,深感官场追名逐利之态,对其心生厌倦。此时,在长安送别友人的契机下,杜牧将自身对官场的感悟及送别友人的情感融入诗中,创作了这首《送友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直抒胸臆,诉说仕途坎坷,青春流逝;后四句情景交融,借景婉言惜别。表达了诗人对仕途追名逐利的厌倦,抒发了绵绵乡愁和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以及送别友人时复杂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首联“十载名兼利,人皆与命争”,直接点明人们为了名利与命运抗争这一社会普遍现象,直白地表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借景抒情:颈联“夜雨滴乡思,秋风从别情”,借夜晚的雨滴、秋天的风等自然景象,寄托诗人的思乡之情与离别愁绪,以景语写情语,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颈联将思乡之情、离别之愁与秋雨秋风之景融合,尾联“都门五十里,驰马逐鸡声”描绘出诗人在离京途中的场景,把离别的复杂情感融入具体行动场景,景中含情,情因景显,情景浑然一体。对偶:颔联“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青春”对“白发”,“留不住”对“自然生”,对仗工整,从时间维度上强化了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无奈感慨,富有节奏感与形式美。

3. 分段赏析

首联“十载名兼利,人皆与命争”,以质朴语言直截了当地点出世人在名利场中与命运抗争的普遍现象,展现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颔联“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通过青春与白发的鲜明对比,直白地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无情流逝、青春不再的无奈感慨。颈联“夜雨滴乡思,秋风从别情”,借秋雨、秋风之景,巧妙地寄托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深沉的离别之愁,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尾联“都门五十里,驰马逐鸡声”,描绘出诗人在离京途中策马疾驰,伴着鸡鸣声的具体行动场景,以景结情,将复杂情感融入其中,余味悠长,展现出诗人在人生旅途上的独特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谓《春园家宴》

下一篇:唐·李商隐《荷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