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bié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2
pīng
pīng
niǎo
niǎo
shí
sān
dòu
kòu
shāo
tóu
èr
yuè
chū
chūn
fēng
shí
yáng
zhōu
juǎn
shàng
zhū
lián
zǒng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扬州城春风中的十里长街,卷起珠帘卖俏的女郎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她。

逐句剖析

"娉娉袅袅十三余":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 十三余:言其年龄。,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

"豆蔻梢头二月初":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 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春风十里扬州路":扬州城春风中的十里长街,

# 春风十里扬州路: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路:一作郭。

"卷上珠帘总不如":卷起珠帘卖俏的女郎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她。

# 不如:比不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别二首(其一)》出自唐代诗人杜牧之手,是其组诗里别具一格的一篇。此诗全力铺陈扬州一位歌妓的倾世容颜,毫不吝啬对她的赞美,直言其艳冠扬州一众歌女。开篇首句,杜牧以细腻笔触,精准勾勒出少女曼妙的身姿、绰约的体态,将妙龄女子独有的丰韵展露无遗;次句运用精妙比喻,把少女比作娇柔花朵,生动且形象地描绘出她娇小玲珑又秀美的模样。诗至三、四句,诗人别出心裁,采用众星捧月的手法,先言扬州佳丽数不胜数,继而笔锋一转,凸显这位歌妓的与众不同,在众多美人中独占鳌头。在创作手法上,杜牧巧用对比,着重突出此歌妓的出众之处;遣词造句简洁凝练却不失灵动,运笔自如,将内心对歌妓美貌的赞叹之情抒发得真挚而热烈,毫无遮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诞生于公元835年,即唐大和九年,作者杜牧彼时正处于人生的转折阶段。他此前担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由于职位调动,即将离开扬州,前往长安就任监察御史一职。在扬州期间,杜牧结识了数位歌妓,临行之际,他怀着复杂的心情,创作了这首诗,用以与这些相识相知的歌妓们作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题材的诗。描绘了一位年仅十三余岁、身姿娉婷袅娜的女子形象,以“豆蔻梢头二月初”将女子比作二月初含苞的豆蔻花,生动展现其青春娇美。又通过“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营造出扬州城繁华热闹的氛围,并以扬州路上众多女子来衬托这位女子的出众。既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女子的高度赞美与欣赏之情,同时也在送别之际,委婉地体现出内心那一丝不舍的离情别绪。

2. 写作手法

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把十三余岁的女子比作二月初枝头鲜嫩的豆蔻花,用豆蔻花的含苞待放、清新美好来形容女子的青春年少、体态轻盈、容貌美丽,使女子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衬托:正衬,“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华,以及街道上众多卷起珠帘的女子作为衬托,突出这位与诗人即将分别的女子的独特魅力,使对女子的赞美之情更加浓烈。这种衬托手法,以面衬点,强化了所描绘对象的特质。虚实结合:首句“娉娉袅袅十三余”实写少女的身姿体态和年龄,是眼前所见之景,为实写;“豆蔻梢头二月初”则将少女比作豆蔻花,以花喻人,是一种虚写的手法,通过想象中的豆蔻花来进一步描绘少女的美,使诗歌更具空灵之美和艺术感染力。侧面描写:诗歌没有直接对少女的容貌等进行过多细致的正面刻画,而是通过“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样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少女的美丽非凡。以扬州路上众多美女都比不上她,来让读者自行想象这位少女的倾国倾城之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3. 分段赏析

在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里,开篇“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短短数字,便勾勒出一位少女的绰约风姿。“娉娉袅袅”生动描绘出她身姿轻盈、举止优雅的模样,“十三余”则点明其正处青春妙龄。这七个字极为精妙,既未提及具体人物称谓,也未使用繁杂名词,却能让一个鲜活、美丽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令人仿若亲眼见到那灵动的倩影。全诗正面刻画女子美貌的仅有此句,却巧妙避实就虚,遣词造句空灵入妙。第二句笔锋一转,不再聚焦女子,而是描绘春花,实则是以花喻人。“豆蔻”原产于南方,其花成穗之际,嫩叶卷曲包裹,穗头颜色深红。随着时间推移,叶子逐渐展开,花朵慢慢绽放,色彩也随之变浅。南方人将那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称作“含苔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恰好处于含苞待放之时,用它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不仅形象优美,而且极为贴切。花在枝头“梢头”,随风轻轻颤动,姿态尤为惹人怜爱,这“豆蔻梢头”也暗暗与前句“娉娉袅袅”相呼应,尽显少女的婀娜之态。此处比喻新颖独特,精妙绝伦,仿佛信手拈来,却将人与花的美妙融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觉得人因花而更美,花因人而更艳。相比之下,那些常见的“如花似玉”“倾国倾城”等形容美女的词汇,在此诗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后两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彼时杜牧即将离开扬州,此诗正是赠予他在幕僚生涯中结识的一位扬州歌妓。故而第三句提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昌盛、文化繁荣,素有“扬一益二”的美誉。“春风”一词,将扬州城的繁华热闹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仿若置身于十里长街,目睹车水马龙、美女如云的盛景。歌楼林立,“珠帘”是常见的装饰,“卷上珠帘”便能瞧见楼内的“高楼红袖”。扬州路上,珠帘不计其数,帘后的美人更是数不胜数,然而诗人却直言“卷上珠帘总不如”!“卷上珠帘”这四个字极为精妙,不仅让“总不如”的结论更具画面感和说服力,还生动展现出扬州城纸醉金迷、珠光宝气的繁华景象。诗人通过贬低扬州众多美人,来凸显这位歌妓的绝美,恰似众星捧月,效果显著。加之有前两句精妙的比喻作为铺垫,此处这种“强此弱彼”的写作手法运用得自然流畅,不着痕迹,堪称一绝。

4. 作品点评

杜牧此诗构思精巧,起笔先刻画意中人那绰约风姿,旋即巧妙地以花作比,将意中人喻为豆蔻,尽显其青春娇俏。继而,诗境拓展至春城那熙攘的闹市,笔触一转,又回归到美人身上。在对闹市繁华与诸多美人的描绘后,再次着墨烘托,使得意中人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短短二十八字,杜牧运笔潇洒从容,于方寸之间尽显非凡功力,将情感与意象的转换处理得恰到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春思》

下一篇: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