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草如碧丝":燕地小草刚像丝绒一般柔软纤细,
# 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秦桑低绿枝":秦地的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了树枝。
# 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当君怀归日":当你怀念家园盼望归家之日时,
# 怀归:想家。,君:指征夫。
"是妾断肠时":我早就因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 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春风不相识":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为何要吹进罗帐激起我的愁思呢?
# 罗帏:丝织的帘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新题乐府诗,也是一首闺怨诗。表达了思妇春日对戍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体现了思妇的思念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
2. 写作手法
起兴:以相隔遥远的燕地春草“燕草如碧丝”与秦地桑叶“秦桑低绿枝”起兴,借两地春天景物引出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别具一格。虚实结合:“燕草如碧丝”是思妇悬想中燕地之景,属虚写;“秦桑低绿枝”是思妇眼前所见实景。虚实相生,将想象与现实融合,拓展诗歌意境。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构建跨越空间的双重视角。"燕草"作为思妇对征人所在之地的悬想,"秦桑"则是眼前实景,二者通过"如碧丝"与"低绿枝"的形态对比,形成虚实相生的审美张力。诗人突破传统"即目起兴"的局限,将相隔千里的燕秦春色并置,既暗合思妇"心游万仞"的心理特征,又以"丝"与"枝"的谐音双关("丝"通"思"),巧妙奠定全诗的抒情基调。三四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以情感逻辑的逆向推进取胜。常理中"怀归"本应带来希望,诗人却反用其意,以"断肠"承接,形成情感的巨大落差。这种矛盾性表达实为思妇复杂心理的真实写照:既盼丈夫归来,又深知归期渺茫,悬想中的短暂欢悦反而加剧现实中的孤寂。"当君"与"是妾"的对称句式,将时空错位的思念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情感震颤,使"断肠"二字超越表面的悲苦,获得更深层的审美意蕴。结尾"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堪称神来之笔。诗人捕捉思妇在春风拂动罗帐瞬间的微妙心理,将无形的春思转化为具象的嗔怪。"不相识"的无理之问,既暗含思妇对丈夫的忠贞不二,又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春风以挑逗者的隐喻。这种"无理而妙"的表达,既符合春日独处的闺怨情境,又以悖论式的诘问深化了主题——对春风的申斥,恰是对真情的坚守。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余韵袅袅,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4. 作品点评
《春思》是李白描写思妇心理的佳作。其以独特的起兴手法开篇,借燕秦两地春景巧妙引出情思。诗中对思妇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意境更为深远,“无理而妙”的表达更将思妇对爱情的坚贞展现得淋漓尽致。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富有民歌特色,在众多描写闺怨的诗作中脱颖而出,展现出李白诗歌创作题材的多样性与高超的艺术水准。
# 萧士赟注:“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又注:“燕草如丝,兴征夫怀归;秦桑低枝,兴思妇断肠。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此诗可谓得《国风》不淫不诽之体矣。”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刘云:平易近情,自有天趣。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若嗔若喜,俱着“春风”上,妙,妙(末二句下)!比“小开骂春风”沉老成些,然各有至处。谭云:后人用引意跌入填词者多矣,毕竟此处无一毫填词气,所以为践。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尝谓大雅之道有三:淡、简、温。每读太白诗,觉深得此致。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唐云:太白虽长才,尤妙于短。如《乌夜啼》《金陵酒肆留别》,七古之胜也;“长安一片月”“燕草如碧丝”,五古之胜也,然《吴歌》三十字中,字字豪放;《春思》三十字中,字字和缓,谓非诗圣不可。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字辽欲飞,不以情,不以景。《华严》有“两镜相入”义,唯供奉不离不堕。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同一“入罗帏”也,“明月”则无心可猜,而“春风”则不识何事。一信一疑,各有其妙。
清黄周星《唐诗快》
# 吴敬夫云:当两地怀思之日,而春风又至,能不悲乎!若以不为他物所摇,毁诋春风,真欲见矣。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此五言占中最短,难在后二句结。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融两为一,神采飞动(“当君”二句下)。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不相识”言不识人意也,自有贞静之意。吴昌祺曰:以风之来反衬夫之不来,与“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同意。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杜甫《孤雁》
下一篇:唐·杜牧《赠别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