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hóng
鸿
qiū
·
·
gōng
míng
wàn
máng
yàn

朝代:元作者:薛昂夫浏览量:3
gōng
míng
wàn
máng
yàn
wén
mài
wēi
xiàn
线
guāng
yīn
cùn
liú
diàn
fēng
shuāng
liǎng
bìn
bái
liàn
jìn
dào
biàn
便
xiū
guān
lín
xià
céng
jiàn
zhì
jīn
péng
xiàn

译文

为了功名,像燕子一样千里奔忙,那一脉文雅脱俗的传统,已微弱如同丝线。时间像白驹过隙,又如闪电奔驰,饱经风霜的两鬓忽然间已经像素练一样雪白。都说马上就不再做官了,可在山林里哪里曾经见到过?直到现在,彭泽县令陶渊明那样的归隐者,也还是寂寞无朋的。

逐句剖析

"功名万里忙如燕":为了功名,像燕子一样千里奔忙,

# 功名万里忙如燕:为了功名,整天像衔泥筑巢的燕子一样忙碌。忙如燕:像衔泥筑巢的燕子一样忙碌。

"斯文一脉微如线":那一脉文雅脱俗的传统,已微弱如同丝线。

# 斯文一脉微如线:士子品格清高,文雅脱俗的传统,已微弱如线。比喻那些苟苟营营于功名利禄的人已把人格丧尽。

"光阴寸隙流如电":时间像白驹过隙,又如闪电奔驰,

# 光阴寸隙流如电:时间像白驹过隙,又如电光石火,转瞬即逝。如电:如电光石火一般。

"风霜两鬓白如练":饱经风霜的两鬓忽然间已经像素练一样雪白。

# 风霜两鬓白如练:饱经风霜的两鬓白得如素练一样。练:洁白的丝绢。

"尽道便休官":都说马上就不再做官了,

# 尽道便休官:“尽道”二句:都说就要辞官归隐,可在林下哪里见到了?此是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林下何曾见":可在山林里哪里曾经见到过?

"至今寂寞彭泽县":直到现在,彭泽县令陶渊明那样的归隐者,也还是寂寞无朋的。

# 至今寂寞彭泽县:直到现在也只有彭泽县令陶渊明孤独地辞官退隐而已。寂寞:此处指孤独、孤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是元代散曲家薛昂夫创作的散曲。此曲开篇以“忙如燕”“微如线”“流如电”“白如练”四个比喻,勾勒出官迷们为功名奔波、斯文衰败、光阴易逝、鬓发早白的形象。接着“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二句,冷峻讽刺世人空谈归隐却无人践行的虚伪。结句以“寂寞彭泽县”典出陶渊明归隐之孤独,点明世人难舍功名、真隐稀少的现实。全曲语言凝练如珠,风格豪辣冷隽,在愤世讽世中流露出对世态的沉重心绪,讽刺尖锐而意蕴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薛昂夫(1267?~1350?),元代散曲作家。原名薛超吾,为其蒙古姓名,以第一字为姓,字昂夫,号九皋,汉姓随其父姓马,故又称马昂夫、马九皋,回鹘(今维吾尔族)人,定居隆兴(今属江西南昌)。早年师从刘辰翁,曾任江西行省令史、佥典瑞院事、太平路总管等职,后以秘书监卿致仕。其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曲,整体风格疏宕豪放,题材主要以咏史叹世、乐隐乐闲为主。其怀古与游赏之曲也富有特色,豪放中又见华美。现存散曲作品有小令65首,套数3篇,见录于《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乐府群珠》等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属愤世嫉俗之作。在元代,隐逸之风颇为盛行,这也是元曲里极为常见的主题。“出儒入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体现的是人格中“志在庙廊、以济世为己任”与“心在山林、以隐逸为高志”这两个“互补”的侧面。不过从根本来讲,“兼济天下”的入世追求处于主导地位,“独善其身”的隐逸倾向更多是“兼济”理想落空后,人们用以自我安慰和解脱的方式。对于不少水平低下的文人而言,“兼济天下”成了他们追官逐利的借口,“归隐”也变成了“终南捷径”或是故作风雅的表面功夫。恰恰是这些卑鄙猥琐之人,却装出一副清高脱俗的模样,作者正是借这首曲子,讽刺他们口是心非、表面斯文的虚假面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散曲,也是一首愤世讽刺之作。描绘了官迷为功名奔忙、斯文衰败、光阴易逝、鬓发早白之态,讽刺世人空谈休官归隐却无人践行的虚伪,借彭泽县典故点明真隐稀少,表达对世态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功名万里忙如燕”用东汉班超“封侯万里”事典。原指班超建功立业封定远侯,作者反用其褒义,以“忙如燕”暗指世人追名逐利如燕碌碌,讽刺官场汲汲营营的功利丑态。比喻:前四句中,“功名万里忙如燕”将追求功名的忙碌比作燕子的奔波,形象地写出了世人对功名的追逐之态;“斯文一脉微如线”把斯文传统比作纤细的丝线,生动地表现出斯文传承的微弱和艰难;“光阴寸隙流如电”将光阴的流逝比作闪电,突出了时间流逝的迅速;“风霜两鬓白如练”把两鬓的白发比作白色的熟绢,形象地描绘出鬓发斑白的样子。化用:“尽道官高莫若闲,林泉谁信有真鳷”化用唐代灵彻“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诗意。原句讽刺世人空谈归隐却无行动,作者以“尽道”承其批判逻辑,用“谁信有真鳷”的反问强化质疑,简洁揭露官场“口言归隐、实则恋栈”的虚伪。首尾呼应:开头四句以“功名万里忙如燕”起笔,聚焦世人对功名的追逐之态,用比喻手法勾勒出汲汲于功名者的忙碌、斯文传承的微弱、时光流逝的迅疾与岁月催老的无奈;结尾以“至今寂寞彭泽县”收束,借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典故,暗指世人空谈退隐却难舍功名的虚伪,首尾形成对照。对比:前四句以“忙如燕”“微如线”“流如电”“白如练”等比喻,极写世人追逐功名的盲目、斯文传承的衰微、时光易逝的无奈,构成现实的功利图景;结尾以“寂寞彭泽县”的典故(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理想状态)与之对照,现实中“追名者众”与理想中“归隐者孤”形成对比,突显真正超脱功名者的稀少,强化对世人沉迷功名的讽刺。

3.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以比喻手法勾勒世相:“功名万里忙如燕”化用东汉班超“封侯万里”典故,借其远征建功的典故反指世人追逐功名的盲目劳碌,“忙如燕”以燕子纷飞喻官迷奔竞之态,暗寓其劳而无功的徒劳;“斯文一脉微如线”以“微如线”喻礼教文明与高尚品格的衰微,暗含对元王朝官场贪私竞逐、礼崩乐坏的批判;“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以“流如电”状时光飞逝,“白如练”绘鬓发斑白,极写追名者虚掷光阴、老境催人的悲凉。四句“联珠对”句式工整,如“功名万里”对“斯文一脉”,“忙如燕”对“微如线”,以密集比喻形成铺排之势,强化对追名逐利者的形象刻画。“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二句笔锋陡转,以冷峻反问揭露世态虚伪——官宦之人越是贪恋权位,越将“休官”挂于嘴边,而真正归隐者鲜见,“尽道”二字道破空谈归隐的普遍性,讽刺其言行相悖的投机心理。结句“至今寂寞彭泽县”援引陶渊明典故,陶渊明挂冠彭泽令后躬耕自守,是真隐士的象征,作者以“寂寞”状其身后无人追随的孤独,既赞其高洁,亦以之对比世人对功名的热衷。“寂寞”与开篇“忙如燕”形成时空与心态的双重对照,前者是真隐的孤寂,后者是贪名的喧嚣,在反差中剥下官迷“清高”的伪装,凸显对“口隐心官”之徒的辛辣嘲讽。全曲以典入情,以喻绘形,以对比显旨,在冷峻笔调中完成对世风的深刻批判。

4. 作品点评

《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整体风格豪放辛辣,笔调冷峻隽永,语言连贯如串珠般流畅自然。作品在对追名逐利世态的愤慨讽刺中,亦蕴含着对世事的深沉悲悯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元代文人周德清所创作的《塞鸿秋・浔阳即事》(“淮山数点青如靛”),在“联珠对”的运用上可见明显的模仿痕迹,足见这首散曲作品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艺术表现手法为同代创作者所关注与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曲写乱世里追逐功名的可叹,虽然不是第一流的作品,但也自有一份潇洒在。

不详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丁鹤年《寓奉化寺寄菩提寺主》

下一篇:元·云龛子《【中吕】迎仙客_混元珠,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