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西风里":傍晚时分,
"九天鹏鹗飞":展翅高飞的大鹏乘着强劲的秋风,翱翔在九天云海之上。
# 鹏鹗:均属鹰类,此以自谓。鹏,一作“雕”。,九天:九重天,极言天之高远。
"困煞中原一布衣":而自己却是一个困居中原的平民百姓,上天无力。
# 布衣:指平民百姓。,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悲":可悲呀,
"故人知未知":这境况不知道故人知不知道?
"登楼意":心里有登楼的意愿,
# 登楼意:东汉末王粲依附荆州刺史刘表,不被重用,郁郁不乐,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并作《登楼赋》以明志抒怀。
"恨无上天梯":但可恨没有通天的楼梯!
# 上天梯:隐指进身为官的阶梯。
“元曲四大家”之一
马致远(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创作以格调飘洒脱俗,语言典雅清丽著称。杂剧或写历史兴亡之爱国主题,或写士人怀才不遇之穷愁困顿,多数则写隐居乐道、神仙道化,以寄孤愤。散曲多写景纪行、叹世归隐之作。风格皆豪放清逸。马致远终生致力于剧曲创作,所作杂剧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青衫泪》及与人合写的《黄粱梦》七种,其中《汉宫秋》最为著名。散曲有辑本 《东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此曲是元代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曲中以景起兴,营造了凄凉的氛围;接着通过对比与典故,反映了自己困顿潦倒的境遇。表达了作者渴望改变命运却无法实现的无奈与悲愤,以及在孤独困境中的挣扎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九天鹏鹗飞”,隐用了杜甫《奉赠严八阁老》“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的意境。雕鹗搏击长空,青云得志,恰为下文布衣潦倒的悲慨作一反衬。“困煞中原一布衣”,化用了《下第》的诗句。金朝诗人李汾《下第》诗云:“学剑攻书事两违,回首三十四年非。东风万里衡门下,依旧中原一布衣。”
3. 分段赏析
关于此曲的起笔,有人认为是以景起兴,也有人主张开头两句描绘的是梦境。随后,作者连续化用两个典故,为作品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九天鹏鹗飞”巧妙隐用杜甫《奉赠严八阁老》中“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的意境,以雕鹗搏击长空、青云得志的豪迈之态,为下文书写布衣潦倒的悲怆境遇埋下鲜明的反衬伏笔。“困煞中原一布衣”则化用金朝诗人李汾《下第》“学剑攻书事两违,回首三十四年非。东风万里衡门下,依旧中原一布衣”的诗句。“九天”与“中原”,一为九霄云端,一为广袤大地,二者高低悬殊,形成强烈的空间落差与情感张力。前者象征着鹏程万里、飞黄腾达,后者却勾勒出在功名场中困顿失意的形象。“困煞”二字,将作者壮志难酬的懊恼与焦灼情绪,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为改变命运竭尽全力,却始终难以如愿,最终只能化作一声沉重的“悲”叹。这一字句如心底迸发出的喟叹,将作者的无奈与怅惘展露无遗。而“故人”一句的加入,更添了几分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作者不甘沉沦却又无力挣脱的悲愤之情,在末两句中倾泻而出。“登楼”点明了诗人抒发感慨的特定场景,既呼应了西风中翱翔的雕鹗这一登高所见之景,也契合了文人临高凭眺、感怀起兴的文化传统,正如王粲《登楼赋》所言“登兹楼以四望,聊假日以销忧”。然而,楼阁与九天之间遥不可及的距离,恰似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恨无上天梯”一句,既是对现实困境的真实写照,又以巧妙的借喻手法,将作者的无奈与绝望寄寓其中。虚实相生间,为全曲笼罩上一层悲凉沉郁的厚重氛围。
4. 作品点评
这支短小精悍的小令,以雄浑豪迈的笔触,勾勒出深沉悲怆的情感图景。刚劲奔放的文辞与沉痛郁结的情思相互交织,让读者更能深切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悲怆与无奈。彼时处于创作前期的马致远,尽管仕途坎坷、屡陷困顿,却仍保有凌云壮志与不羁豪情。其作品于豪放洒脱之中,常回荡着激昂的抗争之音,与他晚年作品沉郁苍凉的基调形成鲜明对照,展现出不同人生阶段独特的艺术风貌与情感表达。
# 这支曲子写的是东篱不甘沉抑下僚的愤懑和郁勃。此曲句句激越,盖郁极勃发之气也。
现代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
# 此曲借咏王粲登楼,实是直摅胸臆之懑。雕鹗之高飞九天,布衣之沉抑下僚,显然是现实社会用人制度的曲喻,作者之悲叹与愤慨,实为一代士人之共同心声。
现代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
上一篇:元·刘处玄《青杏儿·九月季秋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