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眉紧皱":如果生活使你愁眉不展,
"仙方可救":那么有个解救的方子特别灵验,
"刘伶对面亲传授":那可是刘伶面对面留下的亲传。
# 刘伶: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平生好酒放达,曾作《酒德颂》。又常携一壶酒,让人带着锸(铁锹)跟随,声称:“死便埋我。”
"满怀忧":纵然是满胸的忧结,
"一时愁":或者是一时的愁烦,
"锦封未拆香先透":只要你捧起酒坛,还未把封口拆开,那股醉香就已先沁人心田,
# 锦封:用绸子做成的酒瓮封口。
"物换不如人世有":一切外物都在不断地消亡改变,还有什么比得上手中实实在在持有的杯盏。
# 世有:元人方言,已有。,物换:事物亡佚变换。
"朝":早上,
# 朝:早晨。
"也媚酒":贪恋着酒;
# 媚:耽,迷。
"昏":傍晚,
"也媚酒":也贪恋着酒。
元代散曲作家
陈草庵(1247~?),元代散曲作家。名英,字彦卿,号草庵,析津(今北京)人。至元二十九年任山东肃政廉访副使。延祐元年,奉使河南经理钱粮,寻拜河南行省左丞。后历官监察御史、诸道宣抚、中丞等职。其存曲内容多以愤世嫉俗为主。《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为反映当时社会现状及作者自身处世哲学之作,内容丰富,朴实无华,凝重端丽。散曲今存小令《中吕·山坡羊》26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物抒情的咏怀曲。介绍了以酒解愁的生活场景,描绘了作者面对“满怀忧,一时愁”时借酒消愁的状态,体现了现实生活中愁绪的普遍性与难以排遣的无奈,营造了一种诙谐而略带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讽刺与消极应对的矛盾心理。
2. 写作手法
用典:“怀旧空吟闻笛赋”句,巧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典故原意是西晋向秀路过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闻邻人吹笛,触景生情,遂作《思旧赋》以寄托对亡友的深切哀悼与思念。作者刘禹锡在诗中借此典故,抒发自己对因参与王叔文变法而被贬谪、离世的旧友的怀念之情,“空吟”二字更添惆怅,暗示时光流逝、故人已去,自己只能徒然追思,让怀旧之情更具抒情张力。
3. 分段赏析
“愁眉紧皱,仙方可救,刘伶对面亲传授”:首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眉头深锁的愁苦形象,“紧皱”二字如刀刻般将忧思具象化,奠定全曲沉郁基调。紧接着以“仙方可救”陡转笔锋,设下悬念——究竟何等神药能解人间愁绪?末句借西晋名士刘伶嗜酒抗世的典故揭晓答案,既暗合“酒为忘忧物”的传统认知,又赋予“仙方”以历史纵深感。刘伶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以酗酒逃避现实政治迫害,作者虚拟其“对面亲传授”,实则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家块垒,将个人愁绪与历史人物的精神困境相勾连,幽默中暗藏对现实的愤懑。“满怀忧,一时愁,锦封未拆香先透”:“满怀”与“一时”形成巧妙对照,前者状忧愁之“量”(累积如江海),后者言忧愁之“态”(突发如雷霆),二者叠加凸显愁绪的复杂性与压迫感。然而笔锋突转,“锦封未拆”之际,酒香已穿透封泥扑面而来,此处以通感手法将嗅觉体验前置,极写酒香的穿透力与诱惑力——尚未沾唇,心已先醉,忧愁仿佛在馥郁香气中瞬间消解。这种夸张描写看似荒诞,却深刻揭示了人们对“借酒消愁”的心理依赖,以非理性的浪漫想象对抗现实的理性困境。“物换不如人世有”:此句为全曲的哲理核心,“物换”二字概括世间万物的迁流变化(如四季更迭、草木荣枯),充满苍凉的宇宙意识;“人世有”则笔锋收束至个体生命的当下拥有,特指手中的酒杯。二者对比中,作者否定了外物永恒性,转而肯定即时享乐的实在性,看似是对虚无主义的妥协,实则是对现实无奈的反讽——当个体无法掌控命运变迁时,唯有借酒抓住片刻的存在感。“不如”二字蕴含沉痛的取舍,将人生的荒诞性与悲剧性浓缩于短短七字之中。“朝,也媚酒;昏,也媚酒”:以时间副词“朝”“昏”构成昼夜循环的意象,强化“媚酒”行为的持续性与必然性。“媚”字尤具深意:既写出对酒的痴迷眷恋(如恋人般缠绵),又暗含屈从讨好的卑微姿态(如臣妾般谄媚),二者交织出一种病态的依赖感。表面看是自甘堕落的放纵宣言,实则暗藏“朝朝暮暮愁难断,不得不以酒自遣”的深层逻辑。重复的句式如暮鼓晨钟,敲打出无法挣脱的宿命感,使结尾成为一曲关于人类生存困境的绝望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