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灯暗":舟中灯火昏暗,
"客梦回":客居他乡的我从梦中醒来,
# 梦回:梦醒。,客:指离家的人。
"一声声滴人心碎":声声夜雨滴得人心碎难眠。
"孤舟五更家万里":深夜,在这孤零零的小舟中离家万里,
# 五更: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是离人几行清泪":仿佛那不是雨滴,是远离故乡的人思乡的清泪涟涟。
# 清泪:一作“情泪”。
“元曲四大家”之一
马致远(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创作以格调飘洒脱俗,语言典雅清丽著称。杂剧或写历史兴亡之爱国主题,或写士人怀才不遇之穷愁困顿,多数则写隐居乐道、神仙道化,以寄孤愤。散曲多写景纪行、叹世归隐之作。风格皆豪放清逸。马致远终生致力于剧曲创作,所作杂剧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青衫泪》及与人合写的《黄粱梦》七种,其中《汉宫秋》最为著名。散曲有辑本 《东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支元曲小令,属羁旅题材。作品展现渔灯昏暗、客梦惊回之景,借五更夜雨、万里孤舟等意象,勾勒出离人碎心落泪的画面。将雨、泪、情、景相融,抒发天涯游子心系故园的羁旅乡愁,情景交融,语简意深。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绘“渔灯暗”“孤舟”“夜雨”等凄凉之景,将羁旅途中的孤寂、思乡之情融入其中,如“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以景衬情,使情感表达含蓄深沉。比喻:“是离人几行情泪”一句,把大自然的声声雨滴比作离人眼中滴出的伤心之泪,形象地表现出离人内心的痛苦,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照应:结构上多处运用照应手法,“孤舟”照应“渔灯”,“五更”照应“梦回”,“家万里”照应“客”,使全曲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感表达连贯流畅。渲染:通过对“渔灯暗”“夜雨”“孤舟”“五更”等一系列意象的描写,渲染出暗淡、孤寂、愁苦的氛围,烘托出离人思乡的“心碎”之情,为情感抒发营造出浓重的环境氛围。
3. 分段赏析
开篇“渔灯暗,客梦回”生动呈现水上夜宿的场景。潇湘地区素以鱼米丰饶闻名,作者以“渔灯”起笔,精准契合“潇湘夜”的独特氛围。“暗”字如点睛之笔,瞬间渲染出全曲黯淡哀伤的基调。“客梦回”中的“客”指代作者自身,为后续思乡之情的抒发埋下线索,而梦境内容未作详写,梦醒后直面孤舟夜雨的现实,顺势引出“一声声滴人心碎”。此句细腻描绘深夜听雨的感触,雨点击打船舱的声响,仿佛直接敲击在心头,“心碎”二字直指主题,成为统领全曲的关键,也为前文的黯淡氛围给出合理解释,这三句紧密围绕“潇湘夜雨”,展现作者触景生情的过程。“孤舟五更家万里”一句,深刻刻画离家遥远、孤身漂泊的悲苦。“孤舟”与“渔灯”呼应,“五更”承接“梦回”,“家万里”对应“客”,从时间维度上的深夜五更,到空间距离上的万里之遥,全方位展现出旅人深夜的孤寂落寞,进一步烘托“心碎”之情,揭示其具体内涵。“是离人几行情泪”则直抒胸臆,将思乡之痛推向高潮,再次强化“心碎”之感。前句委婉暗示离人苦楚,此句则直接袒露情感,层层递进间,思乡之情无需过多修饰已尽显无遗。作者更运用比喻手法,将淅沥雨声比作离人泪滴,夜雨绵绵无尽,恰似愁思不绝,生动展现出离人“心碎”的深沉程度。
4. 作品点评
借雨抒怀、寄托离愁,是古代诗词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马致远在《寿阳曲・潇湘夜雨》中,巧妙借鉴这一传统创作范式,同时融入个人独特的艺术构思。他将潇潇夜雨、离人清泪、羁旅愁情与孤舟客梦的画面交织融合,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深远的意境。全曲虽篇幅短小,却在有限的字句间蕴含着深沉绵长的情思,凭借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马致远散曲作品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 此曲情调低黯,意境幽远,其情景交融的韵致,大有唐宋人令词遗风,而其遣词造句,仍大有曲味,当系元散曲中较为精粹的作品之一。
不详信阳师范学院教授王忠阁《元曲大辞典》
# 此曲重在写情,透过潇湘夜雨表现离人深切的思乡情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真切感人。三五两句分别运用夸张和比拟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不详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上一篇:元·杨维桢《陈明桧》
下一篇:元·周霆震《古金城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