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马":胡马啊,
# 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的马。古代马匹在交通运输和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良马往往受人青睐,而西北地区所产的马素以优良著称,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曾从西域引进过大批良马。所以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的优良。
"胡马":胡马,
# 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的马。
"远放燕支山下":被远远地放牧在荒凉的燕支山下。
# 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远放:远远的放牧。
"跑沙跑雪独嘶":四蹄刨沙刨雪独自奔跑嘶鸣,
# 跑:指兽蹄刨地。
"东望西望路迷":东望西望茫茫一片迷了来路。
"迷路":迷路啊,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萎萎边草无穷无尽霭霭暮色笼罩着山头。
# 边草:边地的野草。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词。描绘了塞外燕支山下,胡马在跑沙跑雪中独嘶、东望西望迷失道路,以及边草无穷日暮的景象,营造出空旷、孤寂、迷茫的氛围,借胡马迷路的情景象征戍守边塞的士卒艰苦的生活处境,表达了士卒们思家的情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唐朝边地的社会生活。
2. 写作手法
象征:词中以胡马在边地跑沙跑雪、迷路独嘶的状态,象征戍边士卒身处艰苦环境时的迷茫与无助,借胡马之象,含蓄表达士卒的生活困境与内心状态。细节描写:“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通过对胡马在沙地雪地中奔跑嘶鸣、四处张望寻找道路的细节刻画,生动展现出胡马的焦躁彷徨,也侧面烘托出边塞环境的恶劣与未知。烘托:“远放燕支山下”“边草无穷日暮”描绘出塞外广阔辽远、日暮时分边草茫茫的环境,以此烘托出胡马的孤独无依,也暗示了戍边士卒内心的孤寂与对归处的迷茫。
3. 分段赏析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开篇以两个“胡马”的叠词起笔,加强了语气,好似作者正凝视着远方的胡马,声声呼唤。“远放燕支山下”点明了胡马所处的地点为燕支山下,燕支山在古代边塞,这一地点的交代,瞬间将读者带入到广袤无垠、充满塞外风情的边塞场景之中,为整首词奠定了雄浑、开阔的基调,同时也暗示了胡马远离故土,处于边地的特殊状态。“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此句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胡马的动作与神态。“跑沙跑雪”描绘出胡马在沙地与雪地中艰难奔跑的情景,既展现出塞外环境的恶劣,沙地松软、雪地湿滑,又突出了胡马的奋力挣扎。“独嘶”一词则强调了胡马的孤独,它在这艰难环境中独自嘶鸣,似在寻找同伴,又似在宣泄内心的不安。“东望西望路迷”进一步描写胡马的迷茫状态,它四处张望,却找不到前行的道路,生动地呈现出胡马在塞外旷野中迷失方向、彷徨无措的模样,也从侧面反映出边塞地域的广阔与陌生。“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再次以“迷路”叠词重复,强化了胡马迷路这一状态,加深读者印象。“边草无穷日暮”描绘出一幅苍茫的画面,无边无际的边地野草在夕阳余晖下蔓延开去,营造出一种辽远、空旷且略带凄凉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迷路的胡马显得更加渺小与无助,日暮时分更增添了一丝紧迫感与孤寂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塞外风光的雄浑与冷峻,以及胡马在其中的迷茫处境,同时也引发人们对胡马命运的担忧。
4. 作品点评
此词以精准凝练的字词,采用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巧妙展现了胡马的情绪,而这背后实则映射着戍边战士的内心情思。像“远放”一词,将胡马远离故土的状态点明,与“近”形成对比,体现出空间上的巨大落差;“独嘶”则凸显出胡马的孤独,和成双成对的“偶”相对,强烈地烘托出孤寂氛围;“无穷”描绘边草连绵无尽,与“有尽”形成反差,强化了环境的浩渺与未知。这些具有相对性的词语相互交织,构建起强大的张力,生动地展现出戍卒对内地安宁生活的深切向往,以及身处边疆的不适之感。从侧面深刻反映出戍边生活的艰难困苦,和他们思念亲人、渴望归家的迫切心情。全词看似以轻松笔触描绘,却蕴含着深沉的主题;语言看似平实浅易,实则饱含丰富的情感内涵。
# 言胡马东西驰突,终至边草路迷,犹世人营扰一生,其归宿究在何处?……见韦苏州托想之高。
近代俞陛云《唐词选释》
# 此笑北胡难灭之词。
清曹锡彤
# 圆活自在,可谓笔端有舌。
近代近藤元粹
上一篇: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下一篇:唐·李商隐《晚晴》